原標題:用生命護佑生命 他們以行動證明

昨天是首箇中國醫師節,主題爲“尊醫重衛共享健康”。讓我們向新老醫師們表示崇高的致敬。

醫生這一職業,因博愛、敬業、奉獻而崇高。寒來暑往、白晝黑夜,他們堅守在一線,一次次無懼無畏地向疾病宣戰;春去秋來、斗轉星移,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守護着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作爲健康的守護者,泉州市約有醫師1.55萬名,他們爲全市人民健康和泉州醫療健康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傳承32字“明英家訓”

三代人義診60年

“待人以誠,處世以德;作業以精,求索以勤;奉獻爲本,服務爲尚;禮儀爲尊,和諧爲貴。”從醫35年的潘敬新牢記着這條32字“明英家訓”,這是他叔叔潘明繼定下來的,“我對於醫生這個行業的喜愛,完全來自叔叔的影響”。

日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對從醫超過30年、至今奮鬥在臨牀一線的近百位“資深主任醫師”進行表彰,潘敬新名列其中,他目前是該院大內科及血液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他的叔叔潘明繼,曾擔任中國抗癌協會傳統醫學腫瘤專業委員會祕書長、福州市第一醫院主任醫師、福建中醫藥大學教授。1958年,潘明繼與同爲醫生、從事中醫鍼灸治療的施增英結爲伉儷。辦婚禮時,潘明繼帶夫人回到家鄉農村,那個年代農村地區高水平的醫生少之又少,喜糖剛分完,他們家便被慕名前來尋醫問藥的村民圍得水泄不通。看到這樣的情形,潘明繼很受觸動,他感覺自己應該爲家鄉的醫療事業做點什麼。從那以後,每年春節期間回家鄉爲鄉親免費義診,成了潘家的家訓。

每年春節期間回家鄉義診,潘家三代人堅持了60年

如今,這條家訓已堅持了60年,義診隊伍也從潘明繼夫妻兩人,擴大到包括其兒子、女兒、侄子、侄孫等在內30多人。1991年,潘明繼被美國國際傳記學會和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載入《世界名人錄》,併成爲1991年度36位“國際突出貢獻專家”之一,美國國籍傳記學會授予他“國際畢生學術成就金質塑像獎”。他用所得的10萬美元獎金在老家建起了明英苑作爲義診場所。

從小便常常目睹叔叔爲鄉親們義診的情形,潘敬新覺得自己學有所成也義不容辭,他從業後每年春節都回鄉參與義診。潘敬新的兒子潘宏達,高考考入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後保送到北大醫學部,成爲碩博連讀的臨牀型研究生。2016年潘宏達榮獲北大“優秀畢業生”並被北京醫院錄用,成爲一名腫瘤外科臨牀醫生,成長爲潘家義診團的第三代領軍人物。

爲病人多爭取時間

只爲不負“生命相托”

“陳醫生!快!這個病人肚子疼,站都站不直了……”8月17日下午1點多,在泉州市第一醫院急診科,急診外科醫生陳河彬一聽到有病人來,放下還沒喫完的午飯,又走上了工作崗位。這份快餐,一推再推早就涼透了。

這是陳河彬的急診科日常,一個月他處理的病患基本上有450例。出生於1988年的他2011年走上醫師崗位。他說,當初選擇從醫,是因爲母親遭受過病痛,自己親歷醫護人員的付出,深有感觸,也希望能成爲一名醫生,救治更多的人。

在急診科,陳河彬(中)忙碌地工作着

在急診科多年,直面生死對陳河彬來說是家常便飯。他說,每天面對不同狀況的患者,得時刻提醒自己平時多學一些,工作時多做一點,盡力爲病人多爭取一些時間。

兩個月前的一個晚上,急診科接到一名特殊的病人。傷者是一個22歲的女性,已經是3個孩子的媽媽,在工作中臉部被機器切成了兩半,輾轉幾家醫院最後送到了泉州市第一醫院。“滿頭是血,當時就想着一定得全力救回來,要不然她的三個孩子可怎麼辦?”陳河彬立即介入處理。病人的血壓一直很低,用藥後也沒有起作用。“這種狀況不大對勁!”憑着幾年的經驗,他懷疑是心臟方面存在狀況,隨即邀請心血管科的醫生到急診科幫忙檢查。經過確診,病人心臟瓣膜腱索斷裂。經過及時救治,病人康復得很好。

“病人可以選擇醫生,醫生沒有選擇。”陳河彬記得第一次直面生死的情景,當時一個兩歲的小男孩因車禍肺部撕裂性損傷,他檢查後幾乎已經清楚結果,但不敢絲毫懈怠,“前後不到5分鐘,你前一刻還看着他要父親抱抱,沒過一會兒就口吐鮮血不止,那時候你不得不去承受一個醫生的無助”。

陳河彬說,敬畏生命對於醫生而言不是口號,是要終其一生鞭策自己爲“生命相托”做好準備,是在每一個病人面前切實而細心地行動,才能不辜負醫者的榮耀。

記者:林志安 林加華

來源: 東南早報

1.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2.轉載請註明出處:泉州醫聲

3.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泉州醫聲公衆號由泉州經濟網主辦。如果你有泉州醫療界有趣的故事想要與我們一起分享,我們期待你的來稿

精彩推薦

“醫圈101”,今天全體醫生“走花路,C位出道”!

泉州市首箇中國醫師節座談會,快來看看醫師們都說了什麼

這家醫院正式啓動“空中120”

尊醫重衛,共享健康,泉州着力改善醫師從業環境

火眼金睛!退任護士長組成督導隊,穿梭醫院各處“找茬” 促整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