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元璋分封各皇子爲邊關要塞統兵禦敵的藩王,本意是不放心外姓將領掌兵分權,可隨着皇子們在藩地多年經營和不斷鍛鍊,秦、晉、燕等王早已成爲能獨擋一面的將帥之才,尤其是燕王朱棣文韜武略特別類似太祖。即使後面秦、晉之王不幸過早離世,北方逐漸只剩下燕王這個實力最爲強悍的藩王,朱元璋依然爲自己的皇孫留下了後手-善於防守作戰的耿炳文,朱元璋相信以燕王的一藩之地想要對抗中央,即使皇孫朱允炆不派大軍鎮壓,就是派耿炳文在燕王來京師路上隨便一個地方設防,以朱棣的那些人馬即使其英勇善戰也不會成功的。

朱元璋分封各皇子爲邊關要塞統兵禦敵的藩王,本意是不放心外姓將領掌兵分權,可隨着皇子們在藩地多年經營和不斷鍛鍊,秦、晉、燕等王早已成爲能獨擋一面的將帥之才,尤其是燕王朱棣文韜武略特別類似太祖。隨着朝中武將被自己屠戮殆盡皇子們漸成尾大不掉之勢,尤其是培養多年的太子朱標去世之後,柔弱的朱允文能否在自己百年之後震懾住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朱元璋真的都不擔心自己兒子對皇位的覬覦之心嗎?

朱元璋如此保護孫子皇位,爲何最終還是沒能夠阻止朱棣繼位?

尤其是在秦、晉二王去世之後,燕王朱棣失去制衡勢力愈發龐大,而太子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並沒有選擇朱棣繼位,而是選擇了乳臭未乾的皇太孫朱允炆繼承自己的皇位。朱元璋擔心皇太孫年弱且過於仁慈自己百年之後不能駕馭那些驕兵悍將,於是在晚年多次製造大臣謀反之罪廣於株連,基本上可能對皇權產生威脅的臣子都被其清理乾淨。可朝中大臣的零落愈發顯得藩王們勢大,萬一真如劉伯溫所說藩王們造反而中央無力平叛的話,到時候朱氏宗親又將遭受一場浩劫。看着滿朝文武已經沒多少可帶兵打仗之人,也缺乏了運籌帷幄的謀士輔助,皇太孫身邊都是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儒生,這個時候朱元璋真的有點擔心自己百年之後如果皇子們造反該怎麼辦?

朱元璋如此保護孫子皇位,爲何最終還是沒能夠阻止朱棣繼位?

依稀記得之前被自己誅殺的悍將藍玉就與朱棣多有不和,其在北方遠征前元時與朱棣接觸較多,多次規勸太子朱標提防燕王對帝王的覬覦之心,更是在公開場合與燕王發生多次衝突,這些都被自己祕密安插的錦衣衛偵知後密奏自己。加之爲了防範淮西權貴們擁兵擅權,自己多次下詔邊關精銳近數都交給藩王們統領,一來可以讓他們有足夠的兵力守關衛土保大明天下太明,而來也可以在朝中出現奸佞小人脅迫皇權時他們可以舉兵勤王。可隨着時間的發展朱元璋發現事情並不完全往自己設想的方向發展,皇子們在關邊建功益多他們就越發的驕縱了,對他們帝位的窺探也越強烈,作爲農民出生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深知權利對於人的誘惑力有多大,長此下去一旦中

朱元璋如此保護孫子皇位,爲何最終還是沒能夠阻止朱棣繼位?

央出現弱勢之君讓這些藩王們抓住機會,難保他們不會大舉興兵謀反。尤其是大都的燕王不僅文韜武略很像自己的,也是藩王中實力最爲強悍的,且對皇位多有覬覦之心。於是朱元璋開始嚴防燕王在北方做大,一方面控制其軍隊的數量,使朝廷有足夠的力量震懾其不敢輕舉妄動,另一方面密令晉王嚴密關注燕王的一舉一動並對其形成牽制,讓其首尾不得兼顧從而安心做個守邊的藩王。朱元璋深信燕王作爲一個才略過人的皇子,能夠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讓其知難而退從而不做非分之想。加之當時蒙古勢力並沒有完全清除,大都依然是禦敵的第一線,朱元璋需要朱棣守衛好北方邊境從而沒有對其採取過多的管制措施。即使後面秦、晉之王不幸過早離世,北方逐漸只剩下燕王這個實力最爲強悍的藩王,朱元璋依然爲自己的皇孫留下了後手-善於防守作戰的耿炳文,朱元璋相信以燕王的一藩之地想要對抗中央,即使皇孫朱允炆不派大軍鎮壓,就是派耿炳文在燕王來京師路上隨便一個地方設防,以朱棣的那些人馬即使其英勇善戰也不會成功的。

朱元璋如此保護孫子皇位,爲何最終還是沒能夠阻止朱棣繼位?

同時朱元璋也密令錦衣衛時刻關注燕王府的動向,一旦發生任何變動都要及時的呈遞給南京,這樣燕王即使想謀反朝廷也可以及做準備應對。同時晚年朱允炆在詢問朱元璋倘若藩王們謀反該如何應對時,朱元璋雖然沒有自己回答,但也基本認可了朱允炆的回答:“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無以易此矣'。”可見朱元璋晚年之後也意識到藩王尾大不掉的危害,護犢情深的朱元璋爲了帝國的長治久安也基本同意了其削藩的政策。可以說朱元璋不是不擔心藩王謀反,不僅意識到而且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要不是後面朱允炆連出昏招大明的帝位和朱棣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