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把這次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激發全民抗戰熱忱的有着深遠意義的公祭活動記載下來,1942年5月5日,由蒙古文化促進會編輯,成吉思汗圖書館出版了《延安各界紀念成吉思汗專刊》。6月18日,路過延安時,黨中央組織黨內外羣衆對成吉思汗進行了公開祭祀,毛澤東主席向成吉思汗靈柩敬獻了花圈。

1939年5月底,爲防止日寇盜掘成吉思汗陵,國民政府被迫將成陵遷徙至甘肅榆中保存,國民政府委派的移陵人員及護陵軍人陸續到達伊金霍洛旗。6月10日太陽未出之時,達爾扈特人和附近各旗的蒙古族民衆雲集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的靈柩是在蒙古族民衆的淚海中,離開伊金霍洛旗聖地的。 6月18日,路過延安時,黨中央組織黨內外羣衆對成吉思汗進行了公開祭祀,毛澤東主席向成吉思汗靈柩敬獻了花圈。

1939年6月29日,毛澤東主席率各族各界民衆祭典途經延安的成吉思汗靈柩

成吉思汗靈柩離開延安後經過甘泉、耀縣、洛川、黃 陵,潼關、三原、於六月二十四日到咸陽,二十五日到西安,陵車咸陽等地,進 入古城西安。全城20萬人郊迎, 沿街香案羅列,鞭炮齊鳴。國民 黨政府代表,地方高級官員及各 界知名人士在鼓樓禮堂舉辦了盛 大的國祭祭奠活動。從西安按開始由國民政府第二、第八、第十戰區司令長官和司令部以及天水行營主任程潛全權負責,把成吉思汗靈櫬西遷至甘肅省榆中縣的興隆山。

延安是成陵內遷的必經之路。黨中央對迎送靈車過延的工作非常重視,當作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早在六月初,就由邊區政府出面,成立“迎靈辦事處”。成員有邊區政府祕書長曹力如、八路軍留守處參謀長曹裏懷以及其它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還邀請了國民黨膚施縣黨部書記長高仲謙、縣長馬豫章參加。辦事處設在延安城東約八里處的橋兒溝。交際處的接待科全部搬到了橋兒溝,在辦事處的指導下緊張地進行着準備工作。

從榆林到延安,應走米脂、綏德、清潤、延川。成吉思汗的靈柩在榆林改以汽車運載,十六日啓程南下。沿途均受到當地官員和蒙民的隆重迎送,六月二十一日清晨,延安的抗大、女大、魯藝、工校、邊府機關,邊區各人民團體的抗日後援會等百餘單位萬餘人,高舉紅旗、標語旗,列隊前往橋兒溝。在橋兒溝的公路旁,用布幔佈置一座靈堂。靈堂中央掛着寫有“世界巨人”四個大字的橫額,兩旁懸有寫着“蒙漢兩大民族更親密地團結起來”、“繼承成吉思汗精神,堅持抗戰到底”等巨幅標語。靈堂前,用翠草鮮花紮成高大牌樓一座,上面橫懸“恭迎成吉思汗靈柩”的匾額。延安各單位的歡迎人員萬餘名,以及自發前來的當地羣衆,分列在公路兩旁,綿延達三里許。

中共中央代表謝覺哉、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柯慶施、八路軍代表滕代遠、總政聯絡部長王若飛、留守處政治部主任莫文驊、邊區代主席高自立、祕書長曹力如、國民黨膚施縣黨部書記長高仲謙、縣長馬豫章、電報局長汪克毅等,在靈堂前等候着靈車隊的到來。上午十一時,就見公路遠處塵土飛揚,接着傳來了汽車的轟鳴聲,靈車隊終於到來了犯歡迎的隊伍立刻沸騰起來,熱烈的口號聲此起波伏:“保衛伊金霍洛,保衛內蒙,保衛中國”、“蒙漢聯合起來,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喊聲震撼山野。在莊嚴而熱烈的口號聲中,靈車隊放慢速度,駛進歡迎隊伍的夾道。只見靈車前後由軍憲和蒙族護衛人員護衛。靈車上,以黃色緞幔蒙罩車頂,數名頭戴紗帽、身着圓領蒙古裝的護衛人員(達爾哈特)侍候靈車兩旁,中懸成吉思汗巨幅畫像。畫像上的蒙古族偉大英雄身穿長衣,背披利劍,雖鬚髮蒼蒼,但仍可見其英武氣概。

成吉思汗的靈柩是一個長方形的銀棺,長約三尺餘,寬約一尺五寸,高約一尺四寸,外面鏤有薔薇花紋,閃閃發光。汽車開到靈堂前停下,衆人將銀棺置於靈堂正中,供上祭品。案前香燭燃起,雲煙嫋嫋騰昇上空。安置停當後,由邊區政府祕書陳行健司儀,一聲“肅立”,羣衆垂手恭立,繼則奏國樂,鳴炮。

1939在延安

主祭謝覺哉、陪祭滕代遠、柯慶施、高自立、莫文弊、王若飛各就各位。由謝老領導全體向靈柩行禮如儀後,黨中央、毛澤東、八路軍、八路軍政治部、留守處、中央統戰部、邊區黨委、邊區政府、教育廳、膚施縣國民黨黨部、縣政府、抗大等單位的代表上前獻花圈。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代表謝覺哉——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代表騰代遠,陝甘寧邊區政府代表高自立率延安黨政軍民學各界謹以清酌庶饈之奠,致祭於聖武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之靈。

日寇逞兵,爲禍中國,不分蒙漢,如出一轍;器然反共,實則殘良,漢蒙各族,皆眼中釘;乃有奸人,蠢然附敵,漢有漢奸,蒙有蒙賊;驅除敗類,整我陣容,抗戰到底,大義是宏;頑固分子,準投降派,摩擦愈兇,敵愈稱快;鞏固團結,唯一方針,有破壞者,羣起而攻;元朝太祖,世界英傑,今日郊迎,河山聚色;而今而後,兩族一家,真正團結,唯敵是撾;平等自由,共同目的,道路雖艱,在乎努力;艱苦奮鬥,共產黨人,煌煌納領,救國救民;祖武克繩,黨仁不讓,大旱盼霓,國人之望;清涼嶽嶽,延水湯湯,此物此志,寄在酒漿。

此後的幾年中,延安幾乎每年都舉行公祭成吉思汗儀式,這種典禮完全按照蒙族同胞的習俗舉行。在祭堂中,柏葉蒼翠,香燭高燃。祭堂中央端置成吉思汗石膏像,像前的香案上,堆放着供品—全羊和聖水。祭祀時,鼓鈴齊鳴,喇嘛誦經,蒙古同胞以虔誠之心,爲其英雄祖先敬香、敬酒、敬表,和獻食品(全羊)、“哈達”等。喇嘛誦經後,繼以蒙漢兩種語言誦讀成吉思汗祭文。黨的領導幹部吳玉章、烏蘭夫等同志都主持過典禮。其中規模較大的,除這次迎靈公祭外,以1940年的夏季公祭最爲隆重,影響也最爲深遠。

這次公祭活動,系由毛澤東、朱德等發起。早在1940年3月31日,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贊助下,成立了蒙古文化促進會。會上,討論通過了建立成吉思汗紀念堂、蒙古文化陳列館等提案;一致推舉毛澤東、洛甫(張聞天)、王稼祥等爲名譽理事;選舉吳玉章、林伯渠、李富春、羅邁(李維漢)等35位爲理事。很多古蒙族幹部和青年在延安民族學院學習。政府委員中,有蒙族委員那素滴勒蓋。

7月24日(農曆六月二十日)是蒙古人民夏季公祭成吉思汗的日子。延安各界於是日舉行紀念,大會,並舉行成吉思汗紀念堂暨蒙古文化陳列館落成典禮。

紀念堂坐落在半山坡上,莊嚴肅穆。紅色橫聯上題着“成吉思汗紀念堂”幾個大字;聯下懸着題有“世界巨人”的黃色橫匾;祭堂當中供奉着成吉思汗石膏像。山下,是紀念大會會場。主席臺當中,懸掛着成吉思汗畫像,兩旁懸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及毛澤東的畫像。

大會開始前,各界羣衆先行瞻仰紀念堂。朱德、吳玉章、董必武、羅邁等也親臨參加。6時整,大會開始,在雄壯的軍樂聲中,與會者脫帽起立,向成吉思汗遺像鞠躬致敬。接着,吳玉章在大會上作報告。他指出:“成吉思汗征戰所以獲勝,是因他不僅能團結本民族,並能團結其他兄弟民族。我們在抗日民族革命戰爭三週年的今天來紀念他,就是要發揚我民族團結禦侮的偉大精神,團結國內各民族爭取抗戰勝利”。

朱德在會上號召大家:“紀念成吉思汗,學習他團結禦侮的精神,實行民族平等,使國內各民族共同攜手,爲中華民族解放而鬥爭!”董必武新從大後方歸來,也應邀講了話。會上,蒙古、回、漢等族代表也先後登臺發言,表示要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把敵人打出去”,完成中華民族的解放大業。爲了把這次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激發全民抗戰熱忱的有着深遠意義的公祭活動記載下來,1942年5月5日,由蒙古文化促進會編輯,成吉思汗圖書館出版了《延安各界紀念成吉思汗專刊》。毛澤東、朱德分別爲專刊題寫了“團結抗戰”、“中華民族英雄”的題詞。

來源:庫庫諾爾蒙古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