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鎬和王昌齡並無深交,後人都認爲是高適在背後出了力,爲老朋友報仇雪恨,也爲死於睢陽的親朋出氣。高適到邊疆做幕僚後不第,44歲了還到處浪遊生活無着,實在沒有能力和故友暢飲吟唱,還好詩人有橫溢的才情,寫了兩首詩和老友話別。

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當年冬天,董庭蘭與詩人高適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董庭蘭是著名的琴師,高適在京時就有交遊,故友相逢應該酒宴相迎,一個奏樂一個吟詩,方顯才子風流。

高適到邊疆做幕僚後不第,44歲了還到處浪遊生活無着,實在沒有能力和故友暢飲吟唱,還好詩人有橫溢的才情,寫了兩首詩和老友話別。

《別董大二首》:“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困頓不達卻沒有絲毫絕望氣餒,分手在即毫無離愁別緒,滿懷激情迎接未來,這首詩激勵國人一千多年。

兩年後高適在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下中第,當了封丘尉一個小官。期間北使送兵,感慨庸帥誤國而自己報國無門,天寶十一年(752年)49歲的他辭去封丘尉,客遊長安,秋冬之際到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後來輔佐哥舒翰守潼關。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高適跟隨玄宗逃到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是爲肅宗。逃難中的唐玄宗不聽高適勸諫,詔令諸子分領天下節度使,引發了永王叛亂。

這一年是高適親友最被悲慘的時期:睢陽被叛軍圍困,高適在這裏生活多年有很多親朋好友;知己杜甫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爲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好友王昌齡路經亳州,爲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而對政治不敏感的另一位知己李白,正在熱情洋溢的爲永王東巡書寫檄文。

但和他的親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53歲的高適在這一年人生開掛、一步登天。八月他被擢爲諫議大夫,對時局的準確判斷獲得肅宗的認可,十二月被任命爲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討平永王后,又受命參與討安史叛軍,曾救睢陽之圍。

永王被高適擊潰後,昔日知己李白成了他的階下囚。但出人意料的是,高適無視李白的求請,不但沒有出面爲李白求情,據傳還燒燬和李白的往來信函。

從叛軍脫逃的杜甫,被高適推薦給肅宗擔任左拾遺,後來杜甫疏救房琯被免職,高適還接濟他的生活。

閭丘曉因爲沒有增援睢陽被張鎬杖殺時,以親人需要撫養乞命,張鎬的回答是:“王昌齡也有親人,要讓誰來養呢?”張鎬和王昌齡並無深交,後人都認爲是高適在背後出了力,爲老朋友報仇雪恨,也爲死於睢陽的親朋出氣。

高適雖然對唐王朝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在平叛後第二年就因敢於直言而被貶官。平定永王叛亂後他手握重兵,難免被各方猜忌,和叛臣李白劃清界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宋若思、崔渙營救李白過程中,以高適愛憎分明、剛正忠直的性格,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已經很難得了。

高適在50歲後能快速達到人生巔峯,是安史之亂這個社會大動盪中的一個異數,靠的是自己出衆的能力和對時局的把握,和世故圓滑靠迎逢權貴進階者截然不同。

我們欣賞李白杜甫燦爛的詩篇,進而包容他們的生活態度,但並不能由此貶低比他們務實的高適。

親朋生命的失去令人痛心,知音友情的失去令人惋惜,但更令人遺憾的是,人生開掛後的高適失去了靈感,再沒有創作出優秀的詩歌!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千百年後我們依然識得高適,吟誦他的詩句,他的詩歌已經鑄入中華文化之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