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團領導到連隊官兵,有一個共識:爲人民羣衆植樹播綠,先要把部隊營區搞成生態營區,搞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示範樣板。近年來,該團與駐地黨政機關和人民羣衆一道,在縣城周邊戈壁灘上陸續建起了東歸生態公園、北山森林公園、環城水景帶及雙擁公園等4個綜合佔地面積3萬餘畝的生態地標。

東歸英雄故鄉,野生天鵝棲息地,國家衛生縣城……春暖花開的時節,我們跟隨新疆軍區某團官兵到駐地和靜縣的戈壁灘植樹,心情跟着一路繁花、新綠越變越好,同時也被這一串串名頭吊足了“胃口”。

一壺水、3個饢、15個樹坑、滿手血泡,難忘植樹官兵當年的每天“標配”

68歲的退休老人張有福說,在他的記憶中,每年春天和秋天,和靜都會有風沙天氣,昏天黑地的情景讓小孩子都感到害怕。

而這沙塵的源頭是位於和靜縣城以北6公里處的北山。原來是開採多年的砂石料場和戈壁荒灘,總面積50平方公里。西北風一刮,這個裸露的荒灘就撒起野來,又是吹土又是揚沙。

戈壁荒灘,又何止一個北山!“這場生態保衛戰,部隊官兵已經與我們當地人一道打了40年。”和靜縣林業局長錢新鋼,一路指點着車外的片片嫩綠,介紹着這些土地被綠色覆蓋前的面貌。

這幅由“迷彩綠”參與描繪40年的水彩畫,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畫軸,第一幕卻是令人難以想象的蒼涼和悲壯。

“五百里戈壁料,想要多少有多少。”最早一批來和靜縣的建築工人,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調侃,足可見和靜縣當時的生態環境有多麼惡劣。

鹽鹼很重,還不是最大問題,石頭太多、土太少,年年植樹年年死。這纔是最大的難題。團黨委和地方黨政機關一起出謀劃策,最終採用了一個笨辦法——先保成活率,再考慮覆蓋率。

“開渠引水,拉土植樹”,用這種笨辦法,人就得多喫苦!“想植下一棵能成活的樹,得先挖一個直徑1.5米、深兩米的樹坑,把石頭全部挑出來,再填進去一立方多的土才成。”老兵王成邦回憶說,一壺水、3個饢、15個樹坑、滿手血泡,成了當年每名植樹官兵每天的“標配”。

一個春季下來,連隊大部分鐵鍬磨得只剩下半個。正是靠這種笨辦法,該團官兵與駐地人民羣衆一道,一點點把五百里戈壁荒灘“啃”出一塊塊綠色方陣。

啃着饢,頂着風沙,每天滿手血泡,要挖15個兩米深的樹坑?這個兵當得真辛苦!起初,有的戰士並非沒有抱怨。可看到有了綠色,人氣開始聚攏的時候,抱怨頓時煙消雲散。

幾年後,退役的時候,有的戰士望着連隊榮譽室裏磨禿的鐵鍬發呆。一位老班長說:“在和靜種過樹,這輩子就沒有喫不了的苦!”

在張有福老人和當地羣衆眼裏,子弟兵就是給老百姓送“福”的人。生活在今天的和靜人,真的“有福”了!看吧,新疆建設兵團223團蘋果、巴潤哈爾莫墩鎮萬畝生態紅棗、乃門莫敦鎮辣椒已成當地的綠色名片,每到收穫季節,就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前來收購。

一部東歸傳奇、4座生態地標,感恩那些退役老兵把邊疆當成自己的“家”

4月的春風,吹熟和靜縣一壟壟鮮美紅嫩的草莓,也迎來一年一度的草莓文化旅遊節。每每在這個節日,當地人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6年前那個喚醒荒山的決定,想起子弟兵的特殊貢獻。

2013年8月,和靜縣啓動實施北山綠化工程,由此拉開了全縣大規模播綠的序幕。

6年來,該團不間斷地組織官兵到這裏參加義務勞動。一筐筐石頭被撿了起來,一條條水渠被開挖出來,一根根滴灌管道被鋪設開來,亙古荒原逐漸綻放出絲絲綠意。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變成了現實:動物園、野生天鵝棲息湖、國防教育基地坐落其中。

如果說北山森林公園擋住的是風沙,那麼佔地近兩千畝的東歸生態公園則是和靜縣的文化地標。

1771年,蒙古族土爾扈特部爲擺脫沙俄壓迫,首領渥巴錫率領17萬人衝破重重截擊,歷時半年多,行程上萬裏,以加上途中生育僅剩6萬餘人的極大民族犧牲,實現東歸祖國壯舉來到和靜安家,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民族大遷徙,電視劇《東歸英雄》就是據此拍攝。

這些年來,該團官兵一邊學習東歸精神,一邊改造東歸家園。現在,東歸生態公園已經成了當地羣衆休閒娛樂的必去之處,當地中小學開展國防教育的必去之處。

在東歸生態公園,我們與正在草坪上揮汗如雨的夏海兵不期而遇。一番聊天方知,他是東歸生態公園負責人,還是該團一名退役老兵。能寫會畫的夏海兵,入伍後一直在宣傳股工作,退伍後毅然留在駐地,多年來一直負責文化宣傳工作。得知籌建東歸生態公園的消息後,熱衷研究東歸文化的他主動要求調到這裏。東歸生態公園裏的一草一木,夏海兵都曾仔細把摸,石刻、宣傳畫、植物造型設計均出自他的手。團領導介紹說,40年來,像夏海兵一樣脫下軍裝紮根和靜縣的老兵還有很多。

近年來,該團與駐地黨政機關和人民羣衆一道,在縣城周邊戈壁灘上陸續建起了東歸生態公園、北山森林公園、環城水景帶及雙擁公園等4個綜合佔地面積3萬餘畝的生態地標。

現今已成爲國家3A級景區、佔地2.5萬畝的自治區級北山森林公園,是工程量最大的一個項目。以往每年春秋季,狂風常裹挾着漫天黃沙侵害縣城居民,是當地的主要沙塵源之一。

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了和靜縣旅遊業發展,來此觀光的各地遊客越來越多,電影《飛馳人生》也將重要取景地選在和靜縣轄區內的巴音布魯克草原。

行道樹挽着“胳膊”,爬山虎長成“圍牆”,部隊走到哪裏希望就播撒在哪裏

一位60多歲的漢子,知道哪裏有天鵝,哪裏的天鵝在孵蛋,還知道天鵝飛來和飛走的時間。

他叫拉格娃,是和靜縣西北部巴音布魯克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名動物管護員。

拉格娃的故事,該團官兵人盡皆知。團領導說,在服務人民中學習人民,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各族羣衆的智慧和才能尤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這些年,該團在綠化第二故鄉的同時,一刻也沒有停止營區綠化。從團領導到連隊官兵,有一個共識:爲人民羣衆植樹播綠,先要把部隊營區搞成生態營區,搞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示範樣板。當然,從機關到基層,大家自覺堅持做到,這一切都要以確保戰備訓練功能完備爲前提。

建設之初,該團營區的這片土地也是戈壁灘。爲了能讓植被茂盛生長,一茬茬官兵把營區挖了個遍、篩了個遍,拉走戈壁石,填上肥沃的土壤。

從去年開始,該團又以營區綜合改造爲契機,再一次大規模進行見縫插針式綠化,形成了“草坪+灌木帶+景觀樹”的梯次配置,綠色溢滿營區,儼然成了駐地的“綠肺”。

走進營區,只見行道樹挽着“胳膊”,爬山虎長成“圍牆”……在當地,建築區植被覆蓋率最高的就是部隊營區。

遠處雪山巍峨,周圍桃林片片,近旁白楊挺拔……4月5日清明節,我們與該團官兵代表,懷着崇敬的心情來到由他們長期看護的烈士陵園祭掃。

烈士陵園修建在天山南麓的戈壁荒灘上,長眠着原鐵道兵部隊、原步兵某團、原坦克某團和該團的35名英烈。該團駐防這裏以來,堅持把改善烈士陵園生態環境作爲“尊崇英烈、傳承血脈”的重要內容。一茬茬官兵不懈努力,如今的烈士陵園周圍已長滿樹木,一條小河從附近穿行而過。當地羣衆還在周圍種上了核桃、紅棗、蟠桃等果木。烈士們若九泉之下有知,該是多麼欣慰!

遠不止於此。

去年4月,該團將駐訓場選在了天山腹地無人區。官兵們發揚植綠播綠傳統,愣是植下兩萬餘棵白楊、柳樹。爲了保證成活率,他們在無人區裏挖出一條條一米多深用來保墒防風的溝壕,每人還認領了一定數量的樹苗,將其植入壕中。

一年過去了,官兵們駐訓再次踏訪這片無人區時欣喜地發現,兩萬餘棵白楊、柳樹有6成已在無人區倔強地發芽吐綠。(王宏濤 史宏濤 趙治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