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湖北沙洋城河遺址王家塝墓地裏曾有整豬被填埋?山西聞喜酒務頭墓地裏帶墓道的“甲”字形大墓什麼樣?近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通報了湖北沙洋城河遺址王家塝墓地、山西聞喜酒務頭墓地、陝西澄城劉家窪遺址、遼寧北鎮醫巫閭山遼代帝陵遺址等多項重點考古進展情況。

“考古中國”項目是“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提出的重大研究工程,已列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的重點任務中。該項目將通過對古文化遺址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价值的認識,提升考古在文物保護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目前,“考古中國”已經形成“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長江中游地區文明進程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4個重點項目,以及新疆、西藏阿里、南亞廊道等邊疆地區考古工作方案。

這些考古遺址、墓地隱藏着哪些祕密?其發掘又有哪些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記者通過現場採集,爲你揭祕這些考古遺址不爲人知的祕聞。

“考古中國”大揭祕——遼寧北鎮醫巫閭山遼代帝陵遺址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遼代帝陵考古一直是遼代歷史和考古研究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醫巫閭山遼代顯、乾二陵的準確位置和範圍,自金元以來文獻記載就語焉不詳,逐漸成爲歷史謎團。

令人振奮的是,近年來,遼寧北鎮醫巫閭山遼代帝陵遺址考古,基本解決了這個沉封數百年的問題,確認了遼乾陵祭殿遺址,也爲遼顯陵的發現獲得重要線索,填補了遼代帝陵考古和遼代陵寢制度研究的空白,對我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有重要價值;同時,也確認遼代大丞相耶律隆運(韓德讓)和遼代齊王耶律隆裕家族墓地,爲遼代官式建築、皇族譜系、喪葬制度、手工業、對外交流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這座帝陵遺址考古主要涉及4個遺址、墓地。在考古過程中,究竟如何通過層層深入,相互印證,確定墓主人身份等訊息?

考古揭祕丨這座遼代帝陵竟藏着一套“四合院”,究竟這裏住過誰

新立遺址周邊地貌

1、北鎮新立遺址

——四合院式建築基址瓦片多爲綠琉璃

這座遺址位於遼寧省北鎮市富屯街道新立村櫻桃溝村民組西北約100米的黃土臺地上,在北鎮市區西北約8公里。這裏地處醫巫閭山中段東麓的“三道溝”溝內。

經過考古隊員的全面勘探,發現臺地北部有一組大型建築址,南部爲規模較小的附屬建築。北部建築址的西南側發現一座巨型墓葬(編號新立M1),全長84米;建築址北側發現一座大型墓葬(編號新立M2),全長約44米。兩座墓葬與建築址緊密相鄰,最近處均不足10米。

考古隊介紹,這次發掘揭露出一組較完整的遼代四合院式建築基址——由正殿、殿門和四周廊廡圍合而成,建築外部環繞一週露明的排水通道,整個建築朝向東南。

考古揭祕丨這座遼代帝陵竟藏着一套“四合院”,究竟這裏住過誰

新立遺址四合院建築基址

在此基礎上,考古隊發現這裏出土的遺物以建築構件爲主,瓦件絕大多數爲綠色琉璃質,證明該四合院建築爲一座滿鋪綠琉璃瓦的高等級建築。正殿周圍出土了大量鋪地花斑石殘塊,這種高級石材一般僅用於皇家宮殿和陵寢建築;正殿上還出土了一些玉冊殘塊,有契丹小字和漢字兩套。遺址東側的坡地上出土了一件雕刻精美、造型渾厚,具有皇家氣派的大型石螭首。

這次發掘的北鎮新立遺址四合院建築與巴林右旗遼慶陵三座陵前主要殿址進行比較,它們的朝向、平面形制、結構基本相同,出土的獸面瓦當、檐頭板瓦、筒瓦、板瓦等綠琉璃建築瓦件高度相似,遺址出土了玉冊、大型石螭首等高等級遺物,由此證明北鎮新立遺址四合院建築就是遼代帝陵玄宮前的祭殿。

“遼代顯、乾二陵均葬於醫巫閭山,但只有乾陵與慶陵前後相繼,結合遺址出土建築構件、瓷器等遺物的時代特徵,我們認爲北鎮新立遺址四合院建築就是遼代乾陵的陵前祭殿。”考古隊員說。

考古揭祕丨這座遼代帝陵竟藏着一套“四合院”,究竟這裏住過誰

新立遺址出土遺物

2、琉璃寺遺址

——“三進院落”或爲遼顯陵陵寢建築址

這座遺址位於遼寧省北鎮市富屯街道龍崗子村西北約3公里的山谷中,東南距北鎮市區約9公里,東距新立遺址約3.4公里,西南距醫巫閭山最高峯——望海峯約1.8公里。這裏屬於醫巫閭山中段東麓的“二道溝”,遺址座落在二道溝最裏端的山窪內,掩藏在深山密林之中,平均海拔660米。遺址內有兩道接近平行的石築護坡牆,把遺址分成階梯式的前、中、後三個人工臺地(三進院落),在中、後部院落髮現大型建築基址。

記者瞭解到,這次發掘了遺址中軸線上的兩個建築臺基,分別編號爲一號建築臺基(TJ1)和二號建築臺基(TJ2)。TJ1和TJ2這兩座建築臺基均爲單體建築,其方向完全相同,兩者一前一後,一上一下,呈前、後殿的佈局。

考古揭祕丨這座遼代帝陵竟藏着一套“四合院”,究竟這裏住過誰

琉璃寺遺址TJ1上層臺基南壁包石

一號建築臺基位於後部院落的中前部,朝向東南,分爲上、下兩層。兩層臺基的周壁均用加工規整的條石包砌,臺基內部填夯黃土。臺基頂部現爲林地,未能發掘。

出土遺物以建築構件爲主,瓦件有棕紅色琉璃質、綠琉璃質、三彩質、灰陶質等,種類多樣;還出土了大量石構件,包括石欄板、石螭首和石獅首等。石構件專門選用石質細膩的青黑色石材,雕刻細緻,工藝精湛。石螭首和石獅首爲臺基上緣裝飾構件,刻畫生動,造型各異。

“經與新立遺址和遼慶陵殿址進行比較研究,結合琉璃寺遺址所在位置,我們認爲琉璃寺遺址很可能就是遼顯陵的陵寢建築址。”考古隊員說。

考古揭祕丨這座遼代帝陵竟藏着一套“四合院”,究竟這裏住過誰

琉璃寺遺址TJ1出土石欄板

3、洪家街墓地和小河北墓地

——4合完整墓誌驗證墓地主人身份

洪家街墓地位於遼寧省北鎮市富屯街道富屯村洪家街村民組西北,小河北墓地位於洪家街墓地西南約600米處,兩者緊鄰。兩個墓地近年來都多次遭到盜掘,並有再次被盜風險。

結合醫巫閭山遼代帝陵考古,考古隊員們對它們進行了全面勘探和搶救發掘。經過勘探,洪家街墓地一共發現墓葬5座,發掘了其中4座;小河北墓地發現墓葬5座,發掘5座。

雖然已發掘的9座墓葬早年均已被盜,其中幾座近年又遭到的野蠻破壞,但仍有重要收穫。最重要的是共出土了4合較完整的墓誌,明確了這批墓葬的年代、性質和墓主人身份。

比如,洪家街墓地出土墓誌3合,證實了該墓地就是遼代大丞相耶律隆運(韓德讓)的家族墓地,是遼乾陵的重要陪葬墓地之一;小河北墓地出土墓誌1合,墓主人爲耶律弘義,是遼代衛王耶律宗熙之子、齊王耶律隆裕之孫、遼景宗的曾孫,該墓地應爲齊國王耶律隆裕的家族墓地,也是醫巫閭山遼代帝陵的重要陪葬墓地之一。

考古揭祕丨這座遼代帝陵竟藏着一套“四合院”,究竟這裏住過誰

洪家街墓地M4全景(韓德讓墓)

【價值】

在業界看來,醫巫閭山遼代帝陵的發現,填補了遼代帝陵考古和遼代陵寢制度研究的空白,對於我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也有重要價值。

遼乾陵是遼代中期帝陵,它承上啓下,是遼代陵寢制度發展演變中關鍵的一環。遼乾陵開創的以一組四合院建築作爲帝陵玄宮前祭祀建築的模式,與唐、北宋以及遼代早期以一個單體建築(獻殿),作爲玄宮前祭殿的做法有顯著區別,突出了朝拜祭祀儀式的重要性,並且被明、清兩代帝陵繼承和發展,體現了遼代陵寢制度在中國陵寢制度史上的重要地位。

醫巫閭山帝陵在遼代全部五座帝陵中佔據其二,尤其是遼乾陵修建於遼代鼎盛時期,是遼代帝陵遺址和遼代文明的精華所在。這次發掘揭露了一批遼代皇家建築基址和高等級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貴遺物和文字資料,爲遼代官式建築、皇族譜系、喪葬制度、手工業、對外交流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回顧】

20世紀30年代,歷史學家金毓黼先生親自深入醫巫閭山實地踏查,他認爲北鎮琉璃寺遺址就是東丹王陵。

1970年北鎮龍崗子村果園內意外發現兩座大型遼墓,出土墓誌證實北鎮龍崗子村是遼代乾陵的陪葬墓區。

1980年,錦州市文物普查隊發現了新立遼代建築遺址、琉璃寺西山遺址等。上述發現爲醫巫閭山遼代帝陵考古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2012至2013年,按照遼寧省文物局的部署,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開展了醫巫閭山遼代重要遺存考古調查。兩年間陸續發現了偏坡寺、駱駝峯、壩牆子、石板道、三道溝瞭望臺等一批遼代遺址,結合以往發現,初步確定醫巫閭山東麓的二道溝和三道溝地區爲遼代帝王陵區。

2014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制了《醫巫閭山遼代遺址考古工作計劃(2014~2018年)》並於同年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按照工作計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鎮二道溝和三道溝地區有序開展了地面踏查、人工鑽探、遙感調查等考古工作,重點對新立遼代建築遺址、琉璃寺遺址和兩處墓地(洪家街墓地、小河北墓地)進行發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