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交響曲,平時陸陸續續的給大家推薦了不少,但是也有朋友反映還不夠系統。所以,今天特別選了 10 部交響曲,和大家一起回顧交響曲的發展歷史,算是一次系統的總結吧。

關於交響曲的起源,還得從 18 時期的啓蒙運動說起。當時整個社會風氣都追求平等和自由,藝術上也打出了追求質樸的旗號。而隨着一大批中產階級的興起,更是推動了交響曲的平民化。

在此之前,交響曲主要是在宮廷內部和教堂禮拜的場合出現,採用的也多是巴赫的復調音樂,具有貴族氣質。所謂復調音樂,就是在音樂的進行中,同時有幾個聲部齊頭並進,比較複雜,欣賞起來有一定難度。

而到了 18 世紀,交響曲則大多采用主調音樂。所謂主調音樂,就是音樂中有一條主要的旋律,其他的聲部都是伴奏。這種音樂比較容易讓人聽得懂,更具平民性格。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公衆音樂會便應運而生。要知道,在此之前,只有在宮廷或者教堂禮拜時,纔會出現大家聚在一起聽音樂的場景。就這樣,交響曲的規模和形式,在 18 世紀末,逐漸定型了下來。

這個時候,海頓和莫扎特在前人的基礎上,對交響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完成了交響曲大廈的歷史性奠基。所以有人說,海頓是交響曲之父,其實交響曲並非他發明,但卻是在海頓的帶動下,成爲了一種重大的器樂體裁。

海頓(1732 - 1809

海頓一共寫了一百餘首交響曲,跨度 40 多年。其中,他後期創作的 20 餘首交響曲,是整個 18 世紀最重要的一組交響曲傑作,也是目前海頓交響曲演出率最高的作品。

海頓的交響曲擅長試驗與獨創,音樂的進行、和聲的配置,還有節奏的重音常有奇思妙想。現在,我們來聽海頓最後一首交響曲,也就是《第一百零四交響曲》第一樂章。這支曲子充滿了古典樂派成熟之後的那種樂觀,明朗,又很通俗的音樂風格,大家可以聽一聽,來感覺一下。

▲ 海頓《第一百零四交響曲》第一樂章

莫扎特(1756 - 1791

與海頓同時代的莫扎特,在交響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創造。莫扎特比海頓小很多,但比海頓辭世更早。他們兩個人是好朋友,但是風格完全不同。莫扎特善於吸收與綜合,他的音樂富於溫暖的歌唱,線條往往非常柔美而流暢,音樂感覺工整平衡而不露斧鑿。

交響曲中,莫扎特最偉大的作品是他創作的最後三首交響曲。這裏我選取了他最後一首作品,也就是《第四十交響曲》第二樂章,大家可以感覺一下。

▲ 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第二樂章

貝多芬(1770 - 1827

音樂到了貝多芬,就完全不一樣了。

先來聽聽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在貝多芬的音樂中,我們感受到的,是那種如火如茶的法國大革命的氣概。這裏充滿了軍號,嘹亮的進行曲,是廣場上的狂歡。

▲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第四樂章

可以說,貝多芬以一人之力,確立了交響曲的崇高性和恢弘性的典範,並對其後的整個交響曲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貝多芬手中,交響曲的創作數量急劇減少。他只寫了九部交響曲,但他每部交響曲的篇幅、長度和內涵的複雜度都是空前的。所以說,貝多芬確立了交響曲作爲敘述重大、嚴肅和複雜命題的器樂體裁的最高典範。

門德爾松(1809 - 1847

到了浪漫主義時期,交響曲作曲家一方面要努力繼承貝多芬的衣鉢,另一方面又試圖打破常規另闢蹊徑。於是,19 世紀早期就出現了舒伯特、門德爾松和舒曼,這三位德奧系的作曲家。

他們繼承了貝多芬交響曲中,較爲傳統和規範的方面,但同時也讓交響曲的色彩感和抒情性進一步加強。這其中,舒伯特尤其開創了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新風,但同時他又寫出了,正宗的古典式的交響曲大作。

舒伯特(1797 - 1828

1822 年,舒伯特寫作了非常出名的《未完成交響曲》,這是一個浪漫主義的交響曲。但另外一方面,他在 1825 年又寫出了《偉大交響曲》,這樣一個具有古典風範的交響曲。

這裏爲大家選取的是《偉大交響曲》第二樂章,其中有非常通俗的維也納地方色彩和民間舞曲,來聽聽感受一下。

▲ 舒伯特《偉大交響曲》第二樂章

柏遼茲(1803 - 1869

就在舒伯特之後,也就是 19 世紀的三四十年代,法國的柏遼茲開始對交響曲,作出了更爲激進的改革。此後,到了 19 世紀中葉,又出現了李斯特可以說,這兩位浪漫派的主要旗手,繼承了貝多芬交響曲中,更爲激進的那個方面,同時,也將交響曲導入更具標題性內容表達的方向。

比如,柏遼茲大膽的將歌曲的筆法,引入交響曲的創作,從而創造出色彩斑斕的,敘述性交響曲,也就是他要用交響曲像歌劇一樣,講述故事。

柏遼茲在 1830 年寫就的《幻想交響曲》,就完全以他個人的戀愛經歷作爲主題,講述瘋狂,甚至是迷幻的情戀過程。

我們現在來聽《幻想交響曲》第二樂章,這是一個描繪舞會場景的樂章,其中豎琴的應用,增加了音樂的神祕感。

▲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第二樂章

到了 19 世紀的中下葉,在歐洲和北美,音樂廳的文化達到了全面的成熟。此時就出現了保留曲目的概念,其中貝多芬的作品就成爲重中之重。這也激發了奧系的作曲家開始思考,怎樣能讓自己的創作,與貝多芬相提並論。

在這其中,有兩位作曲家繼承了貝多芬宏大和雄偉的風範,分別是拉姆斯和布魯克納

勃拉姆斯(1833 - 1897

相較而言,勃拉姆斯繼承了貝多芬對主題和動機,進行細緻加工的筆法,同時具有非常豐富和邏輯性的和聲色彩,繼續並轉化了古典交響曲的傳統,具有厚重的歷史承擔和思想分量。

勃拉姆斯寫了四部交響曲,都有着極高的質量,足以與貝多芬的偉大作品抗衡。我們現在來聽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第一樂章,它有一個極其恢宏的引子,應該說完全繼承了貝多芬最優秀的傳統,於是有人也把它稱爲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

▲ 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第一樂章

布魯克納(1824 - 1896

與勃拉姆斯同時代的,是另外一位奧地利的交響曲作曲大師,布魯克納。他的交響曲充滿了一種宗教的情懷,作品中有很多的管風琴的音響,更像是對上帝形象和彼岸理想的讚歌,所以他的交響曲一般都非常的龐大。

下面我們來聽一下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第三樂章

▲ 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第三樂章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

到了 19 世紀的後半葉,在德奧交響曲的雄厚傳統之外,在歐洲大陸出現了更爲豐富的,民族樂派的交響之聲。比如俄羅斯,捷克等這樣具有豐富民間傳統的國度,爲交響曲帶來的別樣的旋律。

這其中,德沃夏克將捷克民族的清新旋律,舞蹈節奏和交響曲的傳統精髓融爲一爐;而柴可夫斯基作爲俄羅斯的代表,則在交響曲中譜寫了深厚濃重的抒情詩篇。

德沃夏克(1841 - 1904

下面來聽聽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第二樂章,這是一個極其優美和動人的抒情主題,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 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第二樂章

至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交晌曲也同樣處在世紀末的感傷和迷茫中。這個時候西方的外部社會,發展出現很多矛盾和問題,這也劇烈地反映在交響曲中。這個時候出現了兩位非常重要的交響曲作曲家,那就是奧地利的馬勒和芬蘭的西貝柳斯

馬勒(1860 - 1911

馬勒尤其以交響曲爲媒介,力圖全面反映和描繪這個世紀未的所有困惑,並預示了即將到來的現代世界的繁雜和混亂。

下面我們來聽馬勒《第五交響曲》的第二樂章。你會發現音樂中的嘈雜和混亂,與古典和浪漫時期的交響樂的典雅或者優美,有很大的不同。

▲ 馬勒《第五交響曲》第二樂章

西貝柳斯(1865 - 1957

到了 20 世紀,音樂發展更加多元。此時交響曲的地位和意義,已經不能與 19 世紀同日而語,但交響曲仍然還是有很多嶄新的推進。

在這個過程中,德奧音樂作爲交響曲的主宰中心,一去不返了。此時,來自英國、美國和蘇俄的作曲家,爲交響曲貢獻了新的傑作。

肖斯塔科維奇(1906 - 1975

這其中,20 世紀公認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是蘇聯的肖斯塔科維。他在蘇聯特定的歷史文化條件下,又繼承和發展了馬勒在交響曲中,所表達的反諷與苦澀。

下面我們來聽一下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交響曲》第二樂章。這個樂章充滿了諷刺和暴力,甚至是威懾性的性格,與傳統交響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交響曲》第二樂章

以上就是對於西方交響曲發展的一個簡單回顧。如果您有時間,不妨按照這個順序,把上面的 10 部交響曲都完整的聽一遍。這樣你會發現,其實現代當的作品,也就沒有那麼難以理解了。

至以上都是關於西方交響樂的發展,那麼交響曲在中國情況怎麼樣呢?自 20 世紀初以來,交響曲從演奏形式的引進,到中國人自己的創作,直至努力協調中國名族民間因素和西方作曲技術的複雜關係,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

這期間,形成了以朱踐耳、王西麟及其他中青年作曲家爲代表的,中國交響樂作曲家的羣體。這部分我們今後有機會再說。好了,今天就先說這麼多。感謝各位的時間和關注。

本文插圖來自藝術家 Matthew Snowde

王西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