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農民起義四起,衆多農民軍首領有着千奇百怪的綽號,其中著名的農民軍領袖羅汝才,因用兵狡詐,被冠以“曹操”的名號,活躍在明末的戰爭舞臺上。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明朝大臣熊文燦率軍在湖廣襄陽駐守,同時派遣手下將領與農民軍在大雙溝一帶展開廝殺。此戰以明軍全勝結束,迫使農民軍四散逃逸,最後只剩下號稱“曹操”的羅汝才藏匿在山林中,憑藉地勢天險來抵禦。熊文燦感覺憑目前官軍的實力難以剿滅羅汝才,便邀請左良玉、陳洪範前來一起圍剿。同時趁此機會,對農民軍進行招安,意圖分化瓦解羅汝才的勢力。

明末農民戰爭

同年十月,清軍再次入關,並在盧溝橋伏擊明軍,突破了京城外圍的防線,迫使北京城戒嚴。崇禎皇帝急忙下聖旨,宣召正在陝西與農民軍作戰的孫傳庭、駐守遼東邊境的洪承疇前來守衛京城,抵禦清軍。於是,洪承疇、孫傳庭急忙率兵丁五萬餘人,先後進京勤王。

孫傳庭像

羅汝才聽說明軍大舉調動之後,誤認爲這些軍隊是來剿滅自己的,急忙率手下全部兵力突圍,後來逃竄到均州,躲進了大和山。備受崇禎信任的提督太監李維,想趁機建功立業,便上奏崇禎請求對農民軍實施招安。無奈之下,熊文燦只好命令手下停止圍剿。隨後羅汝才接受了李維的招安,搖身一變成爲了朝廷的官員。但熊文燦並不相信羅汝才,他雖然上疏爲其請求“遊擊將軍”的官職,卻同時派人前去邀請羅汝纔來官署赴宴,準備在宴席上將其殺掉。

但是羅汝纔沒有愧對他“曹操”的綽號,接到邀請的他死活不願前去,同時將手下農民軍重新改編,對外宣稱是想用這隻武裝保護治下的郡縣。另一方面,他同時重金賄賂李維,對朝廷聲稱不願當官,也不想靠拿糧餉,只願意當百姓,靠種地爲生。但是這一招卻騙不了同樣老謀深算的熊文燦,熊文燦命其解散手下武裝,並聲稱如果有身體強壯的農民軍可以轉投明軍,同樣可以建功立業。

羅汝才

羅汝才當然不願意,便煽動鄖陽居民一起反對解散軍隊,其真實意思無非是希望藉此休養生息,伺機再度反叛。恰逢張獻忠也被明朝招安,屯兵在附近的谷城。羅汝才便悄悄命手下人前去,約定雙方互相支持。不料,卻被鄖陽巡撫戴秉閔覺察,便上奏道:“羅汝才已經投降,但不解散手下武裝,說明投降只不過是掩耳盜鈴的假象罷了。張獻忠駐紮谷城,屢次下詔也不前來接受改編,這恐怕是要等到糧食成熟,好儲備再次反叛的軍糧。這樣的話,張獻忠等必定會再次反叛。荊州襄陽等重地,如今有這麼多農民軍,而且勢力集中在周圍二三百里。若等到其羽翼豐滿,到時候發生的事情將不可想象。趁現在農民軍都聚集在鄖陽,如能四面合圍,憑藉圍攻的優勢,肯定能將其一舉殲滅。請求派遣熊文燦統率各鎮兵馬,再讓孫傳庭從陝西率兵前來協助,這纔是剿滅農民軍的萬全之策。”

後來,果不其然,正如戴秉閔所言,農民軍再次反叛,從此羅汝才、張獻忠等人如蛟龍入海,明朝真正失去了對農民戰爭的控制,此後的明朝再也無力應付東北和西北的兩線作戰,崇禎皇帝無以爲繼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參考文獻:《明季北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