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我國消費“主引擎”動力強】“五一”小長假,全國各地消費市場供需兩旺,交出亮麗成績單。北京市商務部門重點監測的60家零售、餐飲企業四天實現銷售額32.2億元,同比增長6.5%。上海市共接待遊客1500萬人次,全市納入假日監測統計的161家主要旅遊景區(點)累計接待遊客560萬人次,同比增長33%。(人民日報)

在北京,東來順、全聚德等老字號餐館人聲鼎沸;在上海,朱家角古鎮、楓涇古鎮等傳統文化民俗景點遊人如織;在蘇州,購買小喫“襪底酥”的遊客排成長龍……

“五一”小長假,全國各地消費市場供需兩旺,交出亮麗成績單。北京市商務部門重點監測的60家零售、餐飲企業四天實現銷售額32.2億元,同比增長6.5%。上海市共接待遊客1500萬人次,全市納入假日監測統計的161家主要旅遊景區(點)累計接待遊客560萬人次,同比增長33%。

消費是中國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也是持續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7790億元,同比增長8.3%,其中,3月份增長8.7%,增速比1—2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爲近半年新高。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5.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滿足最終需求,提升產品質量,加快教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旅遊等服務業發展,改善消費環境,落實好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增強消費能力,讓老百姓喫得放心、穿得稱心、用得舒心。

今年以來,我國持續推進減稅降費、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促進就業,特別是年初開始實施的個人所得稅改革以及專項附加扣除方案,有效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此同時,不斷消除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消費市場亮點紛呈——

消費升級跑出加速度。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長較快,規模以上商業企業化妝品類、通訊器材類商品同比分別增長10.9%和10%,增速分別快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和1.7個百分點。網絡零售品質不斷提升,有力驅動消費升級,更好地滿足了人們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消費需求。

新興消費帶來新體驗。據商務部統計,一季度全國實物網上商品零售額實現1.78萬億元,同比增長21%,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18.2%,較上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線上線下加速融合,無人超市、新型便利店等新業態、新場景不斷湧現,更便利、更多元的消費渠道有力聚攏人氣。

消費熱點更加多元化。一季度,全國實現餐飲收入10644億元,同比增長9.6%,高於商品零售增速1.3個百分點。大衆化餐飲、外賣等細分市場快速增長。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同比增長20.6%,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爲9.9%,較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爲124.6,比去年四季度提高3.2點,處於歷史高位水平。前不久,中國消費者協會公佈了2018年消費者滿意度調查結果,70個大中城市的消費者滿意度綜合得分爲73.68分,總體處於良好水平。“當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商品和服務品類更多、品質更好、品牌更優,進一步激發了人們購買慾望。我國正加快建立健全高層次、廣覆蓋、強約束的質量標準體系,強化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提高消費者維權能力,創建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這些措施都有力地提振了消費信心。”國家發改委綜合司巡視員劉宇南說。

“隨着我國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繼續優化,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將更加凸顯。這既是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旺的表現,也將進一步提升我國經濟抗風險能力,爲高質量發展增添更多後勁。”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說。

相關報道>>>

人民日報:中國經濟的無限潛能

“中國經濟‘超預期地穩定’。”這是路透社對2019年中國經濟開局成績單的評價,符合國際社會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主流判斷。4月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花旗銀行、摩根大通等海外金融機構紛紛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並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樂觀。

以超大經濟體量保持中高速增長,作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爲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不斷擴大開放……這些努力,在爲自身高質量發展賦能的同時,也讓世界經濟的動力源更加強勁。潮流不息,趨勢浩蕩,“斷崖說”“崩潰論”等荒謬說法不攻自破。越來越多人相信,中國經濟彰顯強勁韌性,蘊藏無限潛能。

潛能來自於經濟結構優化。相較於投資、出口,消費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和黏性。一季度,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爲65.1%,消費繼續發揮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是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性的關鍵所在。有海外學者曾預測,隨着中國中等收入羣體長期持續擴大,到2030年,中國消費支出將高達14.3萬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22%。

潛能來自於迴旋空間巨大。中國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進程中,不斷孕生出發展的動力和空間。今年一季度,我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教育、製造業技改等“補短板”領域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3%、14.7%、16.9%,均明顯快於同期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6.3%的增速。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中國經濟還有巨大增長潛力等待釋放。

潛能來自於新舊動能轉換。每分鐘約7件專利遞交申請,每小時約25萬人乘高鐵出行,每天約1.65萬戶企業新登記成立;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玻璃、最輕的地鐵,建造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隨着創新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研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已超過歐盟。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分享經濟等爲代表的新動能不斷孕育壯大,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澎湃。

強勁韌性與磅礴潛能並非從天而降,更難以坐享其成。有韌性的經濟,往往需要政策和體制機制在關鍵時候作出適應性的改變,從而激勵更有效率的經濟活動,讓經濟活力充分釋放。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更加穩固,中國發展的迴旋餘地和應變能力不斷提升,靠的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科學決策。截至2018年末,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336項重大改革舉措中已出臺實施方案的超過95%。我們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不動搖,推動中國經濟保持價格回升、成本下降、盈利改善、信心增強的良性循環。激發只爭朝夕的改革精神和越開越大的開放氣魄,將助力中國經濟中流奮楫、再上臺階。

“中國的經濟奇蹟沒有結束,而是進入了第二階段”,2017年美國《福布斯》雜誌如此評價中國發展。從大風大浪中發展起來的中國經濟,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搶抓歷史機遇期主動攻堅,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更有能力在風雨中破浪前行,創造新的更大奇蹟。(來源:人民日報)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DF372)

(本文來自於財經頭條)

責任編輯:凌辰 SF17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