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丈夫就會分享說:唉,我是怎麼怎麼做的,然後他們觀察是怎麼跟孩子互動,就去模仿,然後整個家庭模式就被扭轉過來了,媽媽就輕鬆了。要是身邊有這樣一個夥伴提醒我,我就會反思:我要去訓練孩子把這事當成他自己的事,但訓練的過程比我替他做這事要艱難多了,媽媽不擅長的就是訓練。

《境界》獨立出品【熱點聚焦】

媽媽是要扮演拯救者的角色,還是建造者的角色?媽媽太強,爸爸就會越來越弱,其實心裏非常渴望丈夫分擔,情緒不好就用自憐和怨恨控制家人。雖然媽媽爲我們做了一切,還是很怕她,到這惡性循環就很可怕了。我們會累因爲不知道我們是誰,要什麼,要往哪裏去。

採訪:《境界》記者文君

受訪嘉賓:蔣佩蓉錄音整理:馮穎、Wendy、黃幹斌

蔣佩蓉簡介:前兒童禮儀專家,教育專家,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

文君:最近人民日報在微博發起一個話題討論——“中國媽媽爲什麼這麼累?”引發熱議。我們來看看網友們有哪些答案?

首先是中國媽媽太勤快了,把你拉扯這麼大我容易嗎?還有的說中國媽媽太無私了,當媽之後就沒了自我。還有一種觀點認爲中國媽媽太容易擔心了,還有的說中國媽媽控制慾太強了,她們把自己無法實現的願望傾注在孩子身上。還有一個比較集中的觀點說中國媽媽特別喜歡攀比,你看隔壁家的小明怎麼怎麼樣。中國媽媽爲什麼這麼累?我們特別訪問了一位有着三個兒子的媽媽,《佩蓉的媽媽經》等書的作者蔣佩蓉女士。

很可怕的謊言就是“你能擁有一切”

文君:中國媽媽爲什麼這麼累?

佩蓉:經濟學家Rakesh SarinManel Baucells稱爲“最基本的幸福問題”裏介紹一個公式:現實-期待=幸福感。雖然我們的現實有了巨大的提升,但現在的中國媽媽也因爲改革開放帶來的自由,而對自己的前途有更大的期待。外面披上一層華麗的職業衣裳,回家後卻繼續被根深蒂固的儒家思維對女人的定義和期待而捆綁。往往捆綁媽媽的不是男人,而是上一代女性。

“子不教、父之過”也是儒家思維,但卻沒有很多爸爸看重這概念。這也是因爲一個家庭實在運作的頭往往不是所謂一家之主的公公或爸爸,而是媽媽。也因爲一切都是媽媽的責任,當媽媽變成婆婆後,她把自己的兒子繼續看待成一個還沒有長大的孩子,也就對自己的兒子沒有管教他自己孩子的期待了。因爲以前她也是這樣一個人熬過來的,她也就繼續把這種期待傳遞下去給媳婦了。

心理學家Sandra Wilson博士在她的書“Hurt People Hurt People”說:一個受傷的人往往會同樣去傷害別人,而且我們最深的傷是從我們最愛和信任的人的手下而來。中國媽媽累,其中一種可能是因母親或婆婆對自己有過高無法實現的期待。

另外一個現代很可怕的謊言就是“你能擁有一切”。這種謊言不知道害了多少個上當的媽媽。每人一天就只有24小時,而親密關係的建立需要時間。一個事業成功的媽媽無法分配足夠時間給予孩子,一個能給予孩子足夠時間的媽媽無法把足夠的時間分配在發展她的事業上。

雖然有少數的幸運媽媽兩者兼顧,但跟孩子肯定就不是最親近關係了。這謊言給中國媽媽又加上了一層不實際的期待。

媽媽做“頭”的隱患和破口

文君:你自己有什麼經驗?

佩蓉:孩子剛出生100%要靠媽媽,我們也不知道隨孩子的成長,我們要調整自己。要知育兒這過程不僅是夫妻倆自己做,還有家庭和學校的配合。我們是整個團隊在養育這孩子。要是育兒責任永遠只有媽媽一個人承擔,她就會一直很內疚很自責,因爲全部都是她的責任了。

我和先生配合養育孩子。我經歷過的最典型例子就是孩子忘記了書包。我的本能反應就是我早就應幫他做這件事了。我先生就會說這是他自己的事,你爲什麼要愧疚?要是身邊有這樣一個夥伴提醒我,我就會反思:我要去訓練孩子把這事當成他自己的事,但訓練的過程比我替他做這事要艱難多了,媽媽不擅長的就是訓練。若我們負責全部事情,我們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訓練孩子。

我和先生在大學期間信主,從傳統文化中脫離出來,我們立刻發現自己有很多地方需要調整。孩子小時,我丈夫給他換尿布,他媽媽就說男人在家裏不能做這種事。男主外女主內,你出去賺錢就好了,給孩子換尿布是女人做的事。

聖經的教導把教養孩童的責任放在雙親的身上,尤其是父親的身上:“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着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4“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

文君:媽媽做一個家庭的“頭”和帶領者會出什麼問題?

佩蓉:當一個家庭有了女人做頭,母親保護幼兒的本性就獲得了比較重要的次序,媽媽往往被情感帶領,不是理智,所以就讓自己代替了耶穌,成爲孩子的救主。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爲一個一直在傷痛中掙扎,卻不願意把自己交託給耶穌的朋友禱告,問上帝爲什麼這人這麼頑固?然後在我腦海裏浮出來一個場景:我正站在這朋友和耶穌中間!這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我正在扮演救贖者的角色,攔阻了這個朋友去看到耶穌!我們有多少媽媽們正在扮演救贖者的角色呢?

要是我們不能順從在丈夫和耶穌的帶領權下面,我們很可能把自己抬到了神的位置了。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一個有基督家庭觀的媽媽會用心經營好自己的婚姻,這樣她的丈夫才能陪伴自己一起分擔經營家庭的責任,也能一起分享育兒的驚喜和快樂。智慧的媽媽會刻意保留時間和精力來爲婚姻保鮮,不是爲了孩子而犧牲了婚姻,反而對孩子失責,也在上帝面前無法交賬。

文君:如果媽媽們一直不能得到足夠的休息,心靈也不平安,會導致什麼問題?

佩蓉:媽媽們就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容易被她在軟弱時利用來操縱家人。但因爲我們太負責任了,容易內疚,就會堅持繼續犧牲自己,導致自己口和行動不一致。

姐妹們,我們需要讓我們的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我們需要家人和其它姐妹們的幫助來爲自己的情緒、體力、底線把脈!要是我們有足夠的精力,卻被情緒控制我們,導致我們不心服口服內外一致的樂意付出,服侍家人時,我們需要讓我們的情緒順從在我們的意志下面,以感恩來讓我們的情緒降服在十字架下。

要是我們沒有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休息,我們需要順從神,保留自己的底線和界線,絕對不要勉強自己。這樣我們纔不會陷入更大的禍,就是利用情緒和自憐來操縱或控制家人,形成習慣後,就成爲以前折磨自己的那個婆婆。我們也需要順從丈夫和耶穌做頭的帶領,因爲他們的帶領給予我們保護。

當一個家庭有了男人做頭,孩子們也能獲得他們需要的管教、訓練、挑戰、還有從冒險而失敗而獲得的成長成熟。家庭裏比較能有則的管理和情感同理的平衡同步發展。當一個家庭有男人做頭,家人也比較有能力把眼光放出家外,開始去爲周圍的人服務。

養孩子怕麻煩走捷徑,其實是最遠的路

文君:如果爸爸和媽媽一起來做,會不會爸爸一起累了?現在有一句話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佩蓉:我們會累因爲我們不知道我們是誰,我們要什麼,我們要往哪裏去。一個從小到大被長輩拿來跟別人相比的人很難了解自己是誰。一個這樣長大的人也就習慣性的拿自己去跟別人相比,自己的丈夫去跟別人的丈夫相比,自己的孩子去跟別人相比等。當一個人認識了創造自己的上帝,對自己的身份獲得巨大的肯定,也瞭解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她就不會想去跟別人攀比了,因爲她徹底的被愛,也充滿了對別人的愛。攀比產生的是跟不上別人的恐懼。

文君:有很多媽媽會想機會有限,如果我不努力,孩子就會失去這些好的資源。

佩蓉:跟情商智商不一樣,其實更重要的是努力和勤奮,而這品格是需要訓練出來的;但我們做母親的一個誤區,就是孩子的努力和勤奮是我的事,不是孩子的事,是該替孩子包辦,還是訓練孩子經過失敗成長?

舉例,我要訓練孩子洗碗,其實我看見還有很多肥皂泡,我就看不慣,走開走開,乾脆我來做,我比你做得好又更快,對不對?

我要忍着我的本性,要讓他來洗,而且又慢又不好。我要先示範刷一個給他看,是這種標準,好,你就跟着我模仿,然後他慢慢磕磕碰碰的,又洗不乾淨,但我要剋制我自己,這過程可能要三小時,但我一個人洗,可能半小時就過了。我就爲節省這些時間剝奪了他得到訓練的成長機會。我覺得媽媽如果願意先喫苦再喫甜,不要先甜再苦。我們往往比較喜歡省事,反而後邊的事情更多了,越想省事越麻煩。

文君:中國媽媽累,是不是因爲沒有一個成熟的目的?

蔣佩蓉:我寫了好幾本書,比如《教孩子學習禮儀》、《豐盈心態養孩子》,都是講怎樣刻意培養孩子各種生活習慣。其實,中國孩子出國留學最大的問題不是成績,而是生活能力,因爲他們在傢什麼都不會做。我們應多多把家務事留給孩子做,讓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時間。

我們是要扮演拯救者的角色,還是建造者的角色?要是我們是拯救者,我們就要不斷地拯救孩子,因爲孩子不懂,孩子沒有能力,所以我們就一輩子在拯救他們。要是我們是建造者,我們會盡量放手,訓練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去嘗試,經過自己的失敗去成長,學會這個技能。

文君:你覺得作爲父母來說,養育孩子的目標應該是什麼呢?

佩蓉:聖經裏有一句話很有意思,“沒有異象,民就放肆”,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很好的願景,我們想要養出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我們要麼自己累得不行,覺得這是一個累贅,一個負擔;要麼覺得交給別人做好了,沒有這個異象,我們就不會去付出這個代價,去擁抱我們的累,而是被拉着走,一個被拉扯的累。所以如果我們對自己養育孩子有一個美好的願景,有這種盼望,我們會累得不亦樂乎,會覺得累得很值得。

文君:教育孩子最重要的着力點是什麼?

蔣佩蓉:我覺得每個人進入社會之後都會影響社會,甚至他/她可以改變世界,但他/她給世界帶來的改變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我覺得,一個家庭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良好的品格和生活習慣,這能幫助孩子一生。

當一個有良好人格的人進入社會,他就會正面地改變世界;要是他成績優越但人品不好,這很可怕。如果我們有一個正確的目標,我們就知道怎樣努力是值得的,怎樣的努力是不值得的。

我鼓勵媽媽們,在成長這一方面,不要走捷徑,不要做眼前最方便最簡單的事,多多有意識地去訓練你的孩子,讓他能強大起來,即使這比較艱難,比我們包辦的還要艱難多了。但這種累是一種快樂的累,因爲你會看到孩子的成長,另外那種累是你的擔子越來越重越來越累,但孩子沒有一點成長。

這個選擇其實是在媽媽身上,我也給選擇完全放棄的家長一個忠告,最典型完全被放棄的孩子就是我們的留守兒童,他們的處境並不是只有物質上面的放棄,而是心靈上的放棄,所以要是你在跟你的親子關係上有放棄,把孩子交給別人的話,你以後不要去怨恨孩子不會想你,不會跟你親近,你就不要抱怨孩子跟你沒有關係,長大了不回來找你,因爲這個是你自己選擇的,這是放棄的後果。

文君:對,一方面失去關係,另外就沒辦法積極影響孩子。

佩蓉:通常這一類的孩子到了小學,老師就會發短信回家告狀啊什麼的。家長就會來找我說,怎麼孩子這麼不聽話?我說,他憑什麼要聽你的,他小時候你又沒有跟他在一起,跟你沒有什麼感情,他憑什麼要聽你的,是嘛!?

我的導師薩利克拉克森曾說:“父母要孩子努力學習,就需要努力學習如何陪孩子玩。”孩子願意聽自己的話的前提,就是有一個付出足夠時間而建立的信任感和親密關係。

扭轉錯誤的家庭模式,找到好模板重學

文君:做一個不那麼累的中國媽媽真難,這樣的媽媽多嗎?

佩蓉:不多,我是覺得這種新的行爲方式、新的思維方式,很難轉化爲自己的行爲,因爲你很容易又陷入那種老習慣了。除非你身邊有一個比較成熟的媽媽,你觀察她怎樣跟孩子互動,你觀察她怎麼放手,你觀察她淡定,你自己是做不了的。

文君:佩蓉姐,你爲什麼一直在寫書呢?

佩蓉:第一就是讓更多的媽媽意識到,其實可以有另外的養育方法,然後我要去找一個這樣的媽媽跟她模仿學習。我常常提到媽媽公主團,還有怎樣從教會里的阿姨獲得啓發的,因爲這種模型是需要生命傳遞生命的,你不是去上一個課就能學會。

另外就是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住在不同的家庭裏,我就記得畢業期間、畢業以後,我有一段時間住在牧師家,我觀察到他們夫妻怎樣互動,他們怎樣帶着小孩去服侍別人,怎樣訓練孩子,跟他們住在一起一禮拜,比我上一年的課還好。

文君:就是你所說的師徒關係啊!如果我們的媽媽要變得不那麼累,還存在一個夫妻關係的問題,夫妻協作的問題,你覺得中國媽媽可以怎麼做?

佩蓉:第一個問題就是,沒有楷模,沒有模型,大家都這樣做,我要是丈夫的話,何必要爲難自己呢?所以要扭轉這個現象,需要有一個健康的模型,我舉個例子,爲什麼我跟丈夫會一起教育兒課,而且我們會要求夫妻一定要一起來學習,要是媽媽自己一個人來,我們會拒絕。除非是單親媽媽我們會接受,我們排斥這種模型是因爲這隻會惡化這種惡性循環。

文君:爲什麼?

佩蓉:因爲媽媽一直在成長,媽媽一直在強大,然後就會導致第二種現象:媽媽什麼都知道,媽媽什麼都指點:你這樣換尿布不行啊,你這樣做不行啊,一個人被罵久了他就會說:好,算了,反正你比我強你就自己去做吧,對不對?

所以媽媽太強,爸爸就會越來越弱,媽媽要是學會示弱,真的需要爸爸的幫助,當他去做時你就不吭聲,不在一邊指指點點,你看到他付出你就拼命誇他,他就覺得有成就感,就會越來越強,會開始一個良性循環,也是有一個先苦後甜的過程。

可是我們總是喫不了這個苦,總覺得自己來做比較好,結果會怎樣?我們越來越強。其實我們自己心裏非常渴望我們丈夫能分擔,然後自憐和怨恨就會產生,家裏人看到我們就會避開,因看到一個自憐和怨恨的媽媽,這種怨婦,真的很難受。

雖然媽媽爲我們做了一切,我們還是很怕她,我們不會覺得很親近她,到這種惡性循環就很可怕了。回到這種師徒模式,我們教了這個親子教育課後,我們就組合了一個婚姻學習小組,剛進來的這些夫婦,爸爸都不參與。我們就是每一個禮拜聚會和學習。

剛開始就是從婚姻開始,家庭的頭是丈夫,然後,這些夫婦看到我們夫妻的互動,還有我們怎樣配合,他們在三四個月以後,婚姻模式也扭轉過來了,很快爸爸就做頭了。

爸爸做頭他們就開始對我丈夫有困惑:你是怎樣分配時間的?你怎樣能跟孩子花這麼多時間?我丈夫就會分享說:唉,我是怎麼怎麼做的,然後他們觀察是怎麼跟孩子互動,就去模仿,然後整個家庭模式就被扭轉過來了,媽媽就輕鬆了。

(關於“中國媽媽爲什麼這麼累”和解決出路,大家都有什麼答案?你可以給我們的微信後臺留言,將擇優刊登,分享改變生命,生命影響生命。)

收聽採訪錄音,請點擊先面的圖標。時長爲26分鐘,請在wifi環境下收聽。

版權聲明:《境界》所有文章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來自《境界》,微信號newjingjie”,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謝謝。

世界不缺乏事業成功的媽媽,也不缺乏聰明伶俐、才華橫溢的媽媽,但社會其實更需要有使命感、有真智慧的媽媽。她們將爲人母視爲最偉大的“職業”,可以不斷自我突破和成長,可以輔助丈夫打理和帶領家庭,進而一起服侍社會,影響甚至改變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