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興的紫砂史上,金士恆是公認的將宜興紫砂成型技藝及陶刻裝飾法向海外傳播的第一人

金士恆

字子友,清代光緒年間紫砂名工。師從書刻名家瞿子冶,學習書畫篆刻,詩書畫印均具相當水準。

清光緒 金士恆制紫泥巨輪珠壺

赴日本傳授技藝前一年所作

其所制紫砂器具有樸拙的氣韻,尤其以巨輪珠壺爲代表,有別於清代傳統紫砂制器對均衡造型的追求,呈現出不對稱、不規整的特徵,散發出與同時代紫砂制器迥異的美學特點。

東渡日本

大約在江戶時代(相當於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就暢銷日本。宜興紫砂器被稱爲“東洋裝”,或徑稱“朱泥器”,凡鐫有“惠孟臣”、“陳鳴遠”等款識的紫砂小壺,在日本特別受到歡迎。日本“茶道”也以用宜興茶具爲榮。

文久年間(1861年),常滑地方的一個醫生平野忠司曾在當地積極提倡試製紫砂,並指導一位叫片岡二光的陶工嘗試製作。平野至今被人尊爲常滑“朱泥陶”的鼻祖。

據記載,大約在明治十一年(1879年),常滑陶工鯉江高須聘請宜興紫砂藝師金士恆去日本傳授制壺技藝。

於是在光緒四年,金士恆與好友吳阿根踏上了東渡日本的客船。

大清金士恆

金士恆甫至日本,便出盡風頭。

他第一次用全手工打泥片鑲接成型的制壺方法讓那些虔誠的日本徒弟們眼花繚亂。

金士恆於日本製

當第一把器型飽滿、優雅靈動的紫砂壺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時候,他輕鬆地噓了一口氣,然後,以竹刀在壺底書刻。

泥落而顯,乃是六個大字:大清金士恆制

底款“光緒四年 戊寅三月 大清金士恆制”

日本人卻有些不樂意了,多次婉轉地向金士恆表示,是否可以不打這枚圖章?或者,換一枚“常滑製陶”的圖章?金士恆說不可,這是他的出處和來路。

日本人雖然心裏不痛快,但對他的氣節很佩服。

金師傅於日本不卑不亢,磊落自然,一個民間的草根藝人,就是用一枚小小的款印,展現了中華的文明底蘊。

日本陶業之祖

他們二人在日本呆了多年,還帶了鯉江方壽、杉江壽門、伊奈長三等徒弟。教會了日本人紫砂的“打身筒”製法及陶刻裝飾技法,使得當地的朱泥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

並且在當時也出現了小型精巧的壺藝作品,被後世史家認爲是日本製作宜興風格的朱泥茶壺的開始。

清 杉江壽門制金士恆刻常滑燒茶壺

其指導的茶壺均爲煎茶小壺,不求精緻,但求樸野,壺身常刻滿竹梅或者行書,頗有曼生遺風,日製的煎茶小壺多是採用常滑當地陶土所制,物理性不如宜興紫砂陶土,但是日本人喜歡這種粗獷的風格,總之自成一套適合日本煎茶精神的陶風。名爲“常滑燒”的茶器也因此風靡日本,金士恆在日本被尊爲“陶業祖師”。直到今天仍然受到日本人的尊重、喜愛。

常滑介紹紀念牌

《常滑市志》認爲,金士恆最大的功績,不光是教會了日本藝人制壺的技藝,而且他還爲了適應日本人的審美觀,創作出了既保持中國茶壺本色又符合日本人的喜愛和飲茶習慣的壺藝作品。由此,他們把金士恆做出的茶壺命名爲朱泥急須。朱泥是日本人對紫砂泥的叫法,而“急須”則是日本人過去對酒具的稱謂。

1986年,日本常滑市舉辦了“金士恆展”,所展出的幾十件作品中,大部分是從日本民間徵集的珍藏品。據日本《砂藝掇英》記載,常滑市教育委員會教育長都築萬年在開幕式上說:“自古以來,一直以製造大型粗糙陶器爲主的製陶地——常滑,終於出現了像茶具這樣精美的陶器,其背後必然有廣闊、深遠的文化積累,否則就是形式上的模仿,不可能出現製品本身所具有的根本魅力。而指導這一最根本部分的人物,不是別人,正是金士恆先生。”

金士恆的傳世作品不多,但他的名字已經牢牢釘契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史上。一百年、一千年過後,壺在人在,永不磨滅。

清光緒元年(1875) 王東石制 金士恆式並銘

清 金士恆制並銘 竹根印池

清 金士恆制紫泥具輪珠壺

清光緒·金士恆制並刻紫泥延年壺及公道杯、金士恆竹石圖成扇 (一組共三件)

清光緒 金士恆制印、刻竹、茶壺 (一組三件)

清光緒九年 金士恆制段泥茶竈

清光緒 金士恆制並刻紫泥笠蓋壺及白泥圓壺 (一組)

清 金士恆竹根雕詩文印盒

清光緒4年 金士恆制朱泥刻詩文壺

清光緒4年 金士恆刻字紫泥拼砂茶壺 (一對)

清光緒4年 金士恆制紫泥刻竹紋壺 (一對)

清光緒7年 金士恆書法竹臂擱及椰殼水呈

周鵬 ' 儀象 點擊鑑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