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新鄉市非遺中心王明磊老師應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節目部邀請,參加《羣英會》欄目的節目錄制,宣傳新鄉市的非遺項目及非遺保護工作。

《羣英匯》爲央視首檔大型羣衆文藝展示欄目,以羣衆業餘文藝團體節目展示爲亮點,講述老百姓自己平凡而真實的文化生活故事。該欄目既是一個文化藝術界精英與普通羣衆團隊手牽手的平臺,還是一個文藝幫助的平臺。來到節目的羣衆團隊都會帶着自己的文藝心願。在現場,藝術家會對團隊的文藝訴求伸出援手,幫助團隊實現文藝願望。該欄目的宣傳口號爲:“生活大舞臺 快樂我主宰。”“羣英會,我來了。”

王明磊:央視羣英會上吹口哨

王明磊用口哨演繹

《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

節目錄制現場,作爲第三位出場的王明磊老師在快樂展示環節,用口哨演繹了《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這一紅色歌曲,得到了現場嘉賓—該首歌曲的詞作者傅林老師的稱讚。他認爲,王明磊是他所見過的吹口哨者最好的一位,《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這首歌曲的音域跨度非常大,王老師卻能自如地將該首歌曲吹奏地如此完美,真應爲他點贊。現場嘉賓—該首歌曲的首唱者卞小貞老師聽了王明磊老師的吹奏後,心情非常激動,直接衝上舞臺,同王老師現場合作,共同演繹《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贏得了觀衆的陣陣掌聲。現場嘉賓相聲演員王彤、央視節目主持人曹穎也分別就口哨音樂進行了探討,使觀衆們在愉悅中瞭解到了口哨音樂背後的文化內涵。

快樂問答環節,王明磊老師用風趣的語言回答了《羣英會》欄目組設置的三道快樂問答題。其中第一道題爲多項選擇題,讓回答哪些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王老師看後不假思索地說出了答案,同時他還向現場觀衆宣佈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3屆常會於2018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召開。當地時間11月28日下午,委員會經過評審,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且介紹了目前我國共有40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名錄,其中32個項目列入代表作名錄,7個項目列入急需保護名錄,1個項目入選優秀實踐名冊。

王明磊:央視羣英會上吹口哨

王明磊老師在《羣英會》舞臺上

介紹新鄉市非遺保護工作

王明磊:央視羣英會上吹口哨

王明磊老師介紹新鄉市的省級非遺項目《麪塑》

王明磊:央視羣英會上吹口哨

王明磊老師介紹省級非遺項目

《張氏耳病鍼灸療法》的相關實物---虎撐

王明磊:央視羣英會上吹口哨

王明磊老師介紹中醫藥類項目的

相關實物---牙粉

王明磊:央視羣英會上吹口哨

王明磊老師介紹新鄉市市級非遺項目《風箏製作技藝》

第一道題過後,主持人管彤老師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爲由頭,引出新鄉市的非遺保護工作。王明磊老師在簡單介紹了新鄉市的非遺保護工作後,具體地介紹了新鄉市的省級非遺項目麪塑的保護心得,在手工麪塑不能產業化的前提下,通過麪塑原材料的改進併成批量地生產,使麪塑的衍生產品---面,因其綠色環保,而形成文化產業。省級非遺項目張氏耳病鍼灸療法的相關器具---虎撐,有着優美的傳說,王老師娓娓道來,將虎撐的歷史向觀衆們進行了較爲詳細地介紹。正在申報新鄉市市級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陳其昌中醫藥學術流派,其治病的方劑多種多樣,王老師將其中的一個配方製品——牙粉展示給觀衆,使觀衆對該項目有了一個較爲粗淺的認識。盤鷹風箏可以在室內放飛、舞臺表演,對肩周炎、偏癱有治療作用,王明磊老師不僅介紹了該風箏的獨特之處,同時還親自在舞臺上進行放飛,給嘉賓和觀衆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問答題是一道關於東漢時期長安人不能喫到哪一個瓜果的問題,王老師通過葡萄的生產地新疆距離長安較近,南方的水稻雖然距離較遠也可以通過八百里加急傳送,並且引用了唐朝楊貴妃的關於“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做嶺南人”的詩句證明古代的長安人是可以喫到的。王老師和嘉賓們就地瓜到底是土豆還是紅薯的問題,進行了激烈地、無厘頭地辯論,最後,王老師以沒有喫過土豆爲由,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地瓜,竟意外選擇正確。

王明磊:央視羣英會上吹口哨

嘉賓王彤老師點評

該問題過後,主持人管彤老師以王明磊老師不僅是一位非遺保護工作者,同時還是一位嘯樂(口哨音樂)代表性傳承人爲由,邀請王老師展示了模仿簫、壎、笛子的絕活,《阿里郎》悠遠滄桑,《洪湖水浪打浪》的清新靚麗,都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口哨音樂(嘯樂)的豐富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

第三題是看《洛桑學藝》視頻回答口技源於生活生產還是軍事的問題,當時,王老師認爲口技是我國國家級非遺項目,既然是非遺項目都是來自我國先民們的生產生活,但總覺得這個答案太簡單了,應該不會是正確答案。口技在軍事上也有運用,比如,電影《渡江偵察記》中就有口技的出現。現場嘉賓和觀衆也紛紛爲王老師出主意想辦法。最終,王老師以傅林老師提供的答案爲準,口技來源於軍事。結果,答案錯誤,很遺憾丟了十分。

快樂搶答環節,導演組設置了十道問答題,主持人管彤每提問一道題說出請搶答後,三位選手才能摁搶答器進行搶答。最終,王老師由於沒有很好地掌握搶答技巧,只搶到了三道題。

王明磊:央視羣英會上吹口哨

快樂搶答環節中的王明磊老師(右一)

王明磊:央視羣英會上吹口哨

節目結束後三位選手同嘉賓和主持人合影

王明磊:央視羣英會上吹口哨

王明磊老師手持《羣英會》獎牌留影

節目結束,三位選手同嘉賓一一握手,併合影留念,在歡快的樂曲聲中,節目進入尾聲。

感謝央視爲普通民衆提供的宣傳非遺保護的宣傳和展示平臺,感謝央視爲普通民衆提供的展示個人及行業風采的舞臺。

羣英會!我來了。

相關鏈接

1.王明磊簡介

王明磊,男,1968年3月出生,新鄉縣合河鄉西元封村人,本科學歷,副研究館員,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嘯樂(口哨音樂)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著有《趙吉峯實用吹奏藝術》《快樂口哨》等專著。2013年第6期《尋根》雜誌發表《九蓮山帳書探祕》一文。2006年8月,口哨表演榮獲河南省首屆絕藝(絕技、絕活)大賽一等獎;2008年11月,口哨伴舞《我像雪花天上來》榮獲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文化部、中國文聯舉辦的第六屆全國“四進社區”文藝展演活動銅獎;2012年6月,口哨《映山紅》榮獲第十一屆河南省“羣星獎”音樂舞蹈大賽單項表演一等獎;2012年9月,論文《新鄉蟬塑》《新鄉面塑》《新鄉貓頭鞋》分別榮獲首屆河南民間藝術論文評選一等獎;2017年7月,榮獲新鄉市“我的非遺故事”主題徵文比賽一等獎。爲《新鄉市市民文明公約》譜曲一首,並刊印在新鄉市文明辦編寫的2017年版《新鄉市民文明手冊》。

2.虎撐

虎撐,又名虎撐子,俗稱藥鈴或串鈴、大夫鈴。虎撐有大有小,小的僅可繞指,大的則可纏手腕或五指拿捏,分鐵鑄和銅鑄兩種。虎撐怎麼發聲呢?原來,它是一個類似於甜甜圈的空心圓環,內置兩枚鐵丸。郎中先生在行醫過程中,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向上伸入圓環之內,手指或者手臂輕輕抖動,帶動環內鐵丸相撞,即可發出“嘡啷啷”的脆響。做工精緻的虎撐上面,一般會刻有八卦圖飾,寓意除兇避害,趨利向善。

虎撐的由來

傳說藥王孫思邈在去山中採藥的路上突然被一隻老虎攔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藥王隨身帶着一條用來挑草藥的長扁擔,但要用這條笨拙的扁擔對付老虎這又談何容易。他一無所措,只是恐懼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這隻老虎並沒有向他撲來,正相反,它張大着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種憂傷的眼神注視着藥王似乎是在乞求什麼,並不停地輕輕擺動着腦袋。藥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驚了,他緩緩地接近眼前這頭龐然大物。他看見一塊碩大的動物骨頭深深地扎入了這頭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藥王想要幫它,替它去除這塊骨頭,但他擔心的是,眼前這隻動物要是因爲疼痛而突然閉嘴的話,他的胳膊一定會被咬斷,正在這時他想起他扁擔上的一個銅環,他取下銅環並將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將那大口撐開,這樣他就不必再爲自己的安全擔心了。他將手從銅環中央穿過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頭並麻利地在傷口抹上藥膏。當藥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銅環後,老虎不住地點頭,似乎是在答謝這位仁慈的醫生。從那以後,銅環被改造成一個手搖鈴,成爲採藥的標誌。

醫生出門採藥時會帶上它,用於顯示他們是藥王的弟子。遊醫郎中爲顯示自己也有名醫孫思邈那樣的醫術,手裏也都拿着這樣的鐵環,作爲行醫的標誌,並取名爲虎撐。

遊醫們搖動虎撐時有一定的規矩:

如果放在胸前搖動,表示是一般的郎中;與肩齊平搖動,表示醫術較高;舉過頭頂搖動,象徵醫術非常高明。

但不管在什麼位置,在經過藥店門口時都不能搖動虎撐,因爲藥店裏都供有孫思邈的牌位,倘若搖動,便有欺師藐祖之嫌,藥店的人可以上前沒收遊醫的虎撐和藥籃,同時還必須向孫思邈的牌位進香賠禮。

3.陳其昌中醫藥學術流派

陳其昌( 1856-1938 ),字兆隆,河南省獲嘉縣後寺村人,清末民初河南名醫。著有《溼證發微》《寒溫窮源》。其《訂證仲景<傷寒論>》手稿,至今尚未出版,目前手稿保存完整,在其後人陳培真手中。

王明磊:央視羣英會上吹口哨

排版:安冰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