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漫画公司幕星社,近日完成了4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资方是腾讯。本轮出让10%的股份,投后估值4亿元人民币。幕星社与资本所关注和追逐的二次元领域从业者不太一样。成立八年的幕星社,显然更高级一些。

幕星社最著名的作品是在微博公开连载的条形漫画《19天》,总阅读量超过70亿次;以及《SQ》,总阅读量炒股30亿次。它们位列微博阅读量排名的第一、第二位。通过创作有广告植入的漫画,幕星社获得了千万元的年利润。

创始人慕斯提到,他始终不愿意讲的,是“将创作快速规模化、商业化”的故事。幕星社不打算让漫画家走上流水线,短期也没有电影化、有喜欢的衍生计划。

2010年,大学刚毕业的慕斯拉着还在上学的old先创办了幕星社,由于没有经验,他们把办公地址选在了北京华贸中心。他们日以继夜的画漫画,给所有主流纸媒供稿,但是因为杂志休刊,幕星社断了收入,交不出房租,挥别了豪华的写字楼。

这次的经历,让他们看清了国内漫画行业的现状,即使成为主流杂志的顶尖作者,依然无法养活自己。

在2013年的一次行业大会上,漫画家们聚在一起讨论纸媒会不会灭绝,新媒体与移动端是不是未来。结论是移动端是有未来的,纸质媒体无可替代,但是没有人知道新媒体漫画应该如何转型。在这次辩论后不久,幕星社告别了纸媒。入驻微博,开始创作不太主流的条状漫画。

吸引幕星社的,是新媒体对内容创作者的“危险气质”,粉丝与作者即时互动,反馈了作品质量,提高了用户粘度;另一方面,人们的情绪在微博被放大,内容和情节的细小变化也会受到非常多的评论和私信。

为了契合这种互动的节奏,首先要改变传统漫画行业“周更新、月更新”的模式。慕斯介绍,幕星社的作者可以做到“日更新”,为了漫画,过着军事管理的生活。每天醒来就画分镜,完善剧情,画稿发布,然后起草下一天的分镜,然后睡觉。这样坚持了数年。

漫画不再只有毫无交流的作者与观看者的关系,而是影响共生的。随着幕星社成员与读者的互动,他们获得了明星才具备的“人设感”,看漫画不再仅仅是看故事,而更像是在关注明星生活。

到2015年3月,幕星社的单条微博阅读量达到了3000万次,旗下作品《SQ从你的名字开始》单行本发售,3万多人来到签售发布会场,粉丝攒动。

对于成功模式是否能被复制的问题,慕斯认为,幕星社存在的基石是优秀的创作者,而人才是所有平台和工作是的共同难题。互联网降低了漫画创作的门槛,但漫画创作作为内容创作行业,市场对创作者的内容从未降低。漫画是一门语言,背后的“语法”和“逻辑”不可缺失,但现如今很多国内创作者并不具备。他们大都自学陈才,对概念和技法了解有限。

所以,系统的选拔和培训新人,帮助它们运营作品和粉丝,建立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个人IP,是幕星社的另一个重点。幕星社旗下的95后新人阿闷aman、吉川流等人陆续加入学习和创作,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团队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因为要让95后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程度释放自己的性格,同时又要吃苦耐劳,日服一次的纪律化产出。

最后,慕斯再次强调,整个团队心态要稳,避免浮躁,否则作品的寿命会缩短。市场上大部分IP在刚迎来爆发时,就急于收割红利,在动画化和影视化后一次性变现,之后IP就变得很乏力。

以上就是幕星社的故事。

-End-

本文由邮书作者 雾海 原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