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被称作“知识付费元年”开始,知识付费的热度丝毫不减。自媒体、流量平台、传统出版机构,以及网生知识付费平台汹涌入局,战火不断。近期,网易荔枝微课、千聊、新世相营销课轮番刷屏又遭遇平台封禁,又将知识付费推上风口浪尖。

知识付费到底是怎样的生意?是收割智商税吗?流量红利是否能延续,行业格局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原本答案很模糊,但是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行业的脉络已经逐渐清晰。

(知识付费课程封面)

知识付费行业是什么

知识付费本质上是教育、出版、媒体的结合,由此构建了围绕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它的形成源于深刻的社会原因:随着技术、商业驱动的社会高速发展,人们普遍遭遇着神人识别和认同危机,快节奏的生活和竞争压力带来了巨大的焦虑感,这都促使人们将希望投向了知识付费。我们看到,2017年,知识付费的产品与用户人数呈指数级增长。目前,知识付费的内容分为两类,“替你读书类”以及“技能掌握类”。有人没时间读书,有人读不懂书,这时候能有一个人帮你提炼实用内容,无疑是很划得来的;而技能掌握类,是将最实用的普通课程碎片化,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获得技能。

知识付费的玩家是谁

目前为止,入场知识付费行业的主体,可以被清晰地分为三类:新媒体、流量平台以及传统媒体和出版机构。

1、新媒体玩家

新媒体一直是知识付费领域的主角。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新媒体玩家选择不断加码。课程产品不断涌现,其中咪蒙的《教你月薪5万》单价99元,销售预估10万份;新世相的《同事们都怕你上的职场课》单价100元,销售预估8万份。

新媒体类的课程可以分为5类:职场技能、文艺生活、亲子教育、情感心理、财富创业。其中,职场技能几乎是标配,课程通过主打快速获得某领域技能来获得用户的心智,二期开发成本低,易于传播。情感心理类课程适合做社群营销,粘性高的社群往往带来高的转化率。

从商业化变现的角度看,这些课程分为1、规模化营销2、高客单价营销。平台属性的知识付费项目具有规模化获取用户的能力;而内容含金量高、具有延伸性的课程,具有高客单价的属性。

(新世相主创张伟)

2、流量平台玩家

喜马拉雅FM、蜻蜓FM,以及后来的得到、有书,通过多年的积累,具有流量优势,如今可以借助知识付费进行变现。千聊直播和荔枝微课通过技术实力收割微信流量,被誉为“知识付费领域的小淘宝”;小鹅通另辟蹊径,开发了知识付费版的“有赞”。

2017年的黑马无疑是“樊登读书会”,靠接地气的城市代理人打发,樊登读书会全年做了近4亿营收,4000万用户。

值得一提的是,流量大户如百度、豆瓣等经典网站,也都相继推出了知识付费的业务。

3、传统媒体和出版机构玩家

面对移动互联网裹挟的知识付费浪潮,传统媒体和出版机构也纷纷转型试水。其中,《三联生活周刊》在201年5月上线移动阅读平台--中读APP,属于较早的转型者。中读APP被大家熟知,是因为春节起家的一次年卡促销轰动,由于活动过于火爆,甚至挤塌了服务器。短短4天时间内,中读收入370万元,并获得了5万用户。还有许多出版社看中主流知识付费平台完备的运营体系和分发渠道,成为平台的入驻媒体。

无论是老牌杂志还是出版机构,在知识付费领域都具有巨大优势:1、品牌影响力;2、作家和资源优势。广大的粉丝基础和作品储备,令传统媒体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但同时,传统媒体的劣势也很明显:1、互联网基因缺陷;2、体质发展限制。传统媒体的思维难以向互联网思维转换,在技术研发和流量运营方面欠缺技术,不具备完整的方案策划能力,并且由于企业属性的限制,投入有限,转型步伐受阻。

基于17年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的流量获取方式,小编对高效流量获取方式进行了总结归纳。我们认为,遵循“流量分层理论”及“用户优化原则”,18年流量红利还会持续。对大多数用户做植入广告,对少部分用户卖产品,对核心用户卖高级产品!这种模式既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企业也不至于只做情怀,最后落到倒闭的结果。

-End-

本文由邮书作者雾海原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