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人人都知道營銷始終要回歸消費者,卻還有很多人不敢在跟消費者的互動上下成本。

今天看到很多圈內人都在討論的一個詞:社羣營銷。這個詞不算年輕,而且也越來越多人開始去做這樣的事情——打造社羣,建立溝通,促進傳播。

很顯然,社羣營銷的本質是在加強跟消費者的互動,因此可以歸爲互動營銷一類。

建立社羣實際上就是在建立跟粉絲互動的渠道,越來越多人重視社羣,說明大家也都知道知道跟用戶互動的重要性。不過社羣營銷僅僅是營銷互動化中的一個小段,互動營銷還有很多種玩法。

在新媒體爆發的這些年,消費者有了更多發聲的地方,朋友圈的言論、微博上的熱議、新聞資訊下的評論都深深地影響着品牌的營銷效果。而且隨着大數據的出現,用戶羣體被精細劃分,有同樣興趣特點的用戶被高度集中,品牌跟消費者的互動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儘管有越來越多品牌意識到這一點,儘管都知道營銷始終要回歸消費者,卻還有很多人不敢在跟消費者的互動上下成本。就拿建立社羣這件事來比較,可能廣告砸出去了有沒有效果立馬就知道,而花費精力去運營維護這些社羣,去跟消費者互動,最終能帶來什麼樣的收益卻是短時間內很難看得出來的。現在還沒跟消費者建立互動的,一是沒那麼多時間,二是因爲要花錢。

以後會是互動營銷的天下嗎?這個很難保證,但是至少互動營銷在目前來說,是絕對行之有效的。舉個最近的例子,《復仇者聯盟4》上映,微博熱搜一天霸佔數十條,朋友圈更是刷屏無數,最終其中國票房10天時間達到了36億。要是沒了這些互聯網用戶的互動,復聯的票房怕是要大打折扣。

復聯電影的這些大規模傳播,得歸功於最早的粉絲羣,這些粉絲羣體很龐大嗎,未必見得。100個男生中,可能只有4、5個是看完了漫威的22部電影的,女生的比例則更少,老人孩子就更不用說了。漫威的這個真實粉絲基數在整個中國來看並不多,但是最終產生的裂變卻是十分可怕的,一傳十,十傳百,這就是用戶互動的力量。

越來越多案例表明,不管是線上線下,營銷互動化已經是一種必然選擇。注重互動,迴歸用戶,終將成爲營銷的核心。每個人都有娛樂心理,與其把產品放在店內等着用戶上門,倒不如邀請用戶參與體驗,通過互動加強與用戶之間的情感交流。

去年Kindle品牌在北京王府井進行了一次線下的互動營銷,他們打造了一個光影藝術體驗展,通過光的投射,人們在裏面可以體驗到視頻中才有的場景——高山流水、海洋、森林等。其次活動還準備了打卡點,參與體驗的人還可以通過打卡參與抽獎,極大提高了人們的參與熱度。

短短一週,這次活動就超過12萬人的參觀,參與打卡互動的有1.5萬人。此次營銷的負責人馬超表示效果遠超預期,僅僅用了2天就賣掉了原本準備賣一週的Kindle設備。

馬蜂窩也曾策劃過這樣的一場營銷,他們把網絡上最受歡迎的12座網紅牆搬到了北京三里屯,迎來了無數年輕男女的合影留念,自發地在朋友圈分享起來。

通過互動營銷,由單向傳播變成多向傳播,讓用戶主動宣傳,甚至讓用戶成爲新的流量入口。讓品牌直接擁抱消費者,或者說讓消費者直接擁抱品牌,也許是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今天,最能觸動消費者的一種方法。

營銷互動化以後會不會成爲趨勢很難說,但是至少在當下,絕對是值得去深入研究的。

-End-

凡經錄用均視爲同意公衆號原創聲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