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知道將會怎麼離開這個世界,但我們應該知道我們怎麼來到這個人間。”

—《生門》


來源:世覺刊(ID:shijuekan520)



很喜歡“生門”這兩個字,作爲一部記錄女性生產過程的紀錄片,《生門》把迎接生命的到來,看做一扇門。


這扇門打開便是生,打不開便是死。


一個“門”字,把孩子和母親以及一整個家庭聯繫在一起,這不僅是一個新生命的門,也是一個女人的門。


《生門》取材於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它是武漢市5家急危重症產婦搶救和轉診中心,大部分產婦都是從各地轉來的疑難、危重和急症。


你將看到的,是一個個危重產婦的痛苦,處境,心理歷程,而這些在危難裏越發被放大,真實,殘忍,甚至是血淋淋。


這些,都是爲了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都是爲了能把這扇“門”打開。




“能不能不切子宮,

我才33歲”


《生門》裏的第一個女人,是33歲,極力保住子宮的夏錦菊。


這是她第三次剖腹產,32周,早產。


胎盤前置,長在了前兩次破腹產的疤痕上,還穿透子宮肌層,植入了膀胱。這就意味着胎盤被拿出後,血就會噴湧而出。


她是個開朗、陽光的女人,進入手術室,她還依然樂觀,對醫生說:“你給我做手術,我放心。”


手術很順利,15秒,孩子就拿出來了。


然而,她開始產後大出血,出血量一下子2000毫升。人身體裏只有4000毫升血液,這一下,就流掉了半條命。


醫生找到手術室外的夏錦菊父親,要求切除子宮。他說,你同意得切,不同意我也得切,現在沒有選擇的餘地。


父親拿着筆,顫巍巍地簽了“生死狀”。他從沒想過,女兒進了手術室,就可能再也出不來。


得知要切除子宮,夏錦菊一再央求醫生:“能不能不切子宮啊?我才33週歲,你們再努力一下,我再堅持一下。”


我看到了醫生的兩難,可他還是尊重了夏錦菊的意見,沒切子宮。


隨後,出血達到七八千毫升,相當於全身的血換了兩次。夏錦菊的心臟也經歷了連續兩次的停跳…


最終,醫生將夏錦菊的腹腔塞滿了紗布,送到了ICU。


孩子生下來了,萬幸,夏錦菊的命也保住了。


但是我想起這是她第三次剖腹產,她的子宮已經脆弱的如同一張薄紙,爲了生孩子,肚皮三次剖開又縫上,每一次都在已經癒合的疤痕上再次切下去。


我不知道除了身爲母親,誰還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這是一個女人對生育的付出與決絕。


她的子宮保住了,但我希望她不要再懷孕了,不要再躺在手術檯上等待命運的門關上又打開。



我有一個孩子,

只來過這世界10分鐘


另一個女人,是懷孕27周,妊娠高血壓,必須要引產的方萌。


醫生給她打胎藥,她拿着藥片,滿眼淚水地望着她老公,那眼神中有絕望,有不捨,有無奈。


27周,還沒有足月,但也長成了人形,他是一個生命。


每個當媽媽的人都知道,一個小生命在自己的肚子裏,從最初的胎芽到長成人形,每一天都牽動着你的心。


方萌每天欣喜地期待着孩子的到來,可是突然的,她被告知必須要捨棄這個生命了。


作爲女人,作爲準媽媽,那種心情,就是骨肉分離,就是用刀一點點在割自己的心。


喫過打胎藥後沒有一點動靜,方萌隨時會發生危險,主治醫生決定開刀把孩子拿出來,但無論孩子有多大,拿出來一定是活的。


孩子被拿出來了,只有五六百克。生下來十分鐘不到,呼吸就不好了,開始呻吟。


方萌知道孩子不行了,要看一眼她的寶寶,護士給她拍照看了。


醫生說:“不要給她看,她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個場面。”


她的眼角,流出了淚水。我知道,此時她心如刀割。


他是我的孩子,他永遠都是,即使他不能喊我媽媽,即使他只來過這世上10分鐘。



真正面對一切的,

是女人


我很難忘記,那些躺在病牀上、蜷縮在被子裏的女人的面孔,蠟黃、麻木卻又異常堅忍,爲了孩子,她們甘願忍受這一切。


《生門》的導演陳爲軍說:“都說生育是兩個人的事,是老公、老婆的事情,其實不是。真正面對一切的,是女人”


是女人,懷孕十個月,感受着生命的孕育,經歷了孕期的各種不適;


是女人,躺在手術檯上,經受着身體上的摧殘,心理上的恐慌。


▲美國攝影師 Leilani Rogers 從2004年開始執行一項關於母親羣體的攝影計劃,記錄了將近60名母親從懷孕到分娩的過程,每張照片都訴說着一個獨特的故事。


隨着醫療技術日趨成熟,孕產婦死亡率逐年降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相當一部分人忽略了女人生孩子的危險。


2016年,在中國,全國孕產婦死亡率是0.199‰,然而這仍舊意味着每5025個孕產婦就會有1個死亡。


生育對女人來說,既是生門,也是死門,是豁出命去迎接一個生命的到來。


這是每個女人離非正常死亡最近的一次。


所以,有些人,請你閉嘴,別再說什麼:


“不過是生個孩子,有什麼大不了的?”

“女人的天職就是生孩子啊,矯情什麼。”


你沒經歷過,就沒臉發表評論。


你要做的,是當你媳婦需要你握住她手的時候,呆在她身邊,給她作爲丈夫的關愛;


是支持她,溫暖她,不讓她在經歷了這麼難的時候,還要傷心淚流,心灰意冷。



我們需要的,

是溫暖和尊重


每個女人,都爲了孩子,家庭捨棄了一些東西,她們承擔着身爲母親,身爲人妻,身爲兒媳婦的責任,不僅僅是生孩子,還有面對生活裏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


生活裏有辛酸,有委屈,有難過,我們不需要你們感同身受,只想你們能是個體貼、負責的另一半,能給我們溫暖的懷抱,踏實的臂彎。


我們很堅強,但也想要溫暖;

我們很自立,但也需要陪伴;

我們很努力,但也想有人傾聽。


前兩天,有家店很暖心,在點餐通道立起了一個T臺,每個姑娘點餐時候,每走一步,腳下就會被點亮一階,這是平凡日子的暖心和慰藉。



有姑娘說,一家小店都想着能照顧我們的感受,讓我們感覺被尊重和肯定,爲什麼家裏的男人卻不能。


是呀,身爲女人,我們要的,只不過是平凡日子裏,有那麼點期待,有人能想着我們,讓我們所有的付出不被辜負。


哪怕是經歷過生育這扇“生死門”之後,能有人在我們身旁說一句:“老婆你辛苦了,你真的很棒”。


我們要的,不過就是如此。


希望每個男人,都能體貼自己的另一半。


但更重要的是親愛的你們,要好好地愛自己,因爲你真的很偉大,真的很棒。


別因爲誰的催促去懷孕生子,更別爲了所謂的”傳宗接代“去三番四次冒險,你要堅持你自己。



作者|木子一,世覺刊專欄作者。92年大雙子,精分患者,戲精本人。用眼看世界,以文寫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