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請到了梨園中有“小冬皇”之稱的著名京劇演員王佩瑜(左)擔綱主持。

【文化譚】

人們常常認爲許多傳統文化類型曲高和寡,以至於傳承危如累卵。實際上,傳統文化恰似一口鄉音,在浸潤中形成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需刻意爲之,而是重在激發自身的體驗,將“傳承”神祕的一面撥開,讓它在日常生活中重新鮮活起來。文化傳承類節目《傳承中國》就爲京劇進入現代生活的日常審美、爲大衆所接受作了很好的示範。

不僅觀摩“技術”,更普及知識

《傳承中國》第一季的主題選定爲國粹——京劇。京劇可謂中國表演藝術之大觀,講究“唱唸做打”四門功課,又分“生旦淨醜”四種行當,其唱詞、唱腔、音樂以及肢體語言由始至終貫徹着傳統之美,可雅緻雍容,亦可通俗平易。

或許京劇識者寥寥,但偶有京白一念,京胡一響,聽者情致已生,不自主地被帶入到場景、人物、故事當中,順理成章。

顯然,這些藝術體驗都在節目的精心設計當中被考慮到了。在前期研討階段便有幾十位京劇名家參與,節目更請到了梨園中有“小冬皇”之稱的著名京劇演員王佩瑜擔綱主持,每一環節都按照京劇的藝術規律嚴格進行。

節目所邀請的嘉賓亦頗具看點。瞿穎、劉曉慶等演藝明星在自己的領域中自有一套成熟的表演方式,當他們遭遇到京劇,“傳統”的藝術會在古今交流中被重新激發。在第一期中,看似簡單,平時不以爲意的步伐、唱腔與氣息,在瞿穎的示範下都給觀衆一種精雕細琢之美。第二期裏,劉曉慶更是大膽嘗試跨越旦、醜兩大行當出演,展現了京劇藝術表演體系的豐富性。

節目中展現的,京劇演員在一招一式的變化當中所保持的,身形的平穩更是讓人體會到了一種不同於現代快節奏演藝的積澱與內斂。至於在這些動作與招式背後所傳達的人物性格與內心情感變化,則更是京劇演員浸入戲劇本身的神髓。在舞臺上,京劇演員舉手投足間便將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按照美的原則予以傳達。

動態的京劇表演還需要靜態文化元素的襯托。在第一期節目當中,旦角貼片子的細節在瞿穎化妝登場便予以展示,不同的貼片具有不同的人物塑造功能,它是構成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環。

而在第二期,董圓圓老師則爲劉曉慶展示了青衣花旦表演中所用的一系列行頭,它們所展示的審美效果與人物舉止、動作的表演嚴絲合縫。至於在第三期中所邀請的曲藝演員曹雲金,則更以半個圈內人的方式,爲觀衆在觀摩技術的同時拓展了京劇相關的知識。

名家坐鎮不止裝點門面 更保證“規矩”

《傳承中國》的珍貴之處還在於它對京劇行當“規矩”的尊重。節目中的京劇名家坐鎮並非只是用來裝點門面,而是確保京劇藝術傳統的完整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不但是京劇表演技藝的端正,還是藝品藝德的保證。在京劇名家面前,沒有明星與大衆的區別,只有技藝傳承的純粹。

京劇名家真教、真演,明星真學、真練,藝術在傳承,觀衆在見證。這一點在第一期尚慧敏先生出場的一刻尤其明顯。尚慧敏先生甫一出現,和藹可親,然而一旦授藝,立刻換了一副面孔,嚴厲莊肅。尚先生的在場,本身就代表着傳統的呈現,作爲尚小云先生的長孫女,她身上的尚派傳承對京劇藝術的塑造有着不朽的功勳。

這一傳承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在藝德上自尊自重,造就了老一輩藝術家們在教學與表演中超越年齡界限、身體狀況所展現的飛揚神采。

人們常說戲曲藝術“不瘋魔不成活”,卻很難理解在京劇演員深入戲曲神髓之前還有一個苦練琢磨的過程。儘管無法展現“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辛苦,但是在節目中,“唱唸做打”之“四功”的細節在體驗中被放大:一字一句一個眼神都是功夫,並非只有複雜的武打動作才值得人讚歎。

作爲一門傳統藝術,儘管每一種技藝被一代代人反覆模仿、學習,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重複。在京劇看似不變的動作當中,變化的是演繹出來的韻味。這也就是尚先生在節目中所說的,與時俱進但又不能失去傳統的東西。

在第二期節目當中,寇春華先生則爲我們展現了另一種思考,它是京劇之“變”,體現在丑角的“一人千面”,在丑角靈活的表演方式當中吸收了大量日常生活經驗,保證了京劇的雅俗共賞——可以說,京劇的傳統也包含豐富的創造性。

演員們深入京劇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最後在與京劇表演藝術家交相輝映的表演中實現了一次精彩的傳統。傳承,就存在於這種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中得到了再現。這是《傳承中國》成功地傳達給我們的深思與體悟,也爲京劇進入現代生活的日常審美,爲大衆所接受作了很好的示範。

□相章甫(文化研究學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