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话还真没说错。

父母与孩子之间总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主动权往往掌握在父母手中,要么为了防止孩子陷入自己栽过跟头的坑,要么为孩子设计一条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通过奇幻的生产流水线,上演了一场家长与孩子间的斗争。

到底是孩子做得不对,还是家长教得不好?《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查理的7口之家主要是为了体现生活的艰苦,却正巧符合我国现状。父母带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与查理生活在一起,这正是刚巧独生子女一代正在面临的困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能并不是再说钱少是人们成长的关键,而是困难的生存环境更容易让孩子成熟。既然查理如此的懂事,好事降临到他的头上也理所应当。

到底是孩子做得不对,还是家长教得不好?《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斯旺作为巧克力大亨,发出了五张巧克力工厂的参观券,除了走运的查理,另外四名分别代表让父母“头疼”的孩子。随着参观一步步的进行,他们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最先受到惩罚的是个胖子,基本上就是被食物牵着走的角色。把他排在首位是有道理的,孩子的毛病也分轻重缓急,旧社会吃不饱饿死,现在胖出病来。孩子的健康当然是第一位的,性格、脾气不好可以慢慢教,身体出了问题真真正正影响他们一辈子。

到底是孩子做得不对,还是家长教得不好?《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第二个是充满野心的小姑娘,失败绝对不能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与攀比还不一样,他们特别努力,必须通过努力达到某种成就。看起来是有上进心的表现,本质上不过是争强好胜。失败本来属于成功的一部分,在他们看来,只有赢才是目的。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早晚会有超过自己的人,到时候承受不了打击,很容易一蹶不振。

到底是孩子做得不对,还是家长教得不好?《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野心姑娘走出工厂时,柔韧的像根面条,浑身上下蓝了吧唧,依然沾沾自喜。她的母亲说出了争强好胜下孩子的结局,“But you are blue”,观众都知道,blue是蓝色的意思,有忧伤的含义。暗喻被培养成竞争机器的孩子可能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但是人生却失去了阳光,充满忧郁。

到底是孩子做得不对,还是家长教得不好?《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第三个孩子是个特别任性的小姑娘,这种情况一定是被惯出来的。要啥给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听起来是对孩子无私的爱。实际上此类家长听错了,爱是满足孩子的需求,不是满足他们的要求。这种孩子的家中一定有个受害者,她的父亲就是被欺凌的对象。孩子的性格多半是被家长创造出来的,名副其实的“自作自受“。

到底是孩子做得不对,还是家长教得不好?《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前面三个孩子都是惯出来的毛病,家长在孩子成长中起了反面的积极作用。第四个看似高智商的小男孩,应该就是放养的后果。虽然他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基本上没有。他的父亲老实巴交一个人,估计面对“天才“儿子自惭形秽,所以基本上担任跟班的角色。功课辅导不了可以靠边站,为人处世也不教授,踏入社会后,儿子依然是个心理上的”残疾人“。

到底是孩子做得不对,还是家长教得不好?《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查理还没有在这些人当中展现自我优势就意外地胜出了。纯粹因为他在参观的过程中表现得像个普通的孩子,多么讽刺啊,斯旺满世界的寻找,为的只是找到一个正常孩子。作为参观过程的优胜者,查理得到继承巧克力工厂的资格,但需要放弃他的家人,查理非常果断的拒绝了。

到底是孩子做得不对,还是家长教得不好?《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把家人放在生命中的首要位置还真不是什么优良品质,理所应当罢了。人长大了,就容易被世界上的其他东西冲昏头脑,为自己找借口淡化亲情。查理看上去不到10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把家庭看作是整个世界,不要说巧克力工厂了,就是金山、银山也休想让他们离家人而去。

当然剧中其他那几个孩子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畸形发展的产物。与之相比,斯旺的身世更可悲,父亲作为牙医严禁斯旺吃糖,说什么百害而无一利。人又不是动物,哪儿把解决温饱当作毕生的追求?别说糖果没有意义,难道陪着安全玩耍的孩子有意义?或者对着刚出生的婴儿讲话有意义?很多时候那只不过是家长一种爱的表达,却在斯旺父亲的眼中一文不值。

不过还好,人只要活着,一切都还来得及。斯旺与父亲之间就像是照镜子,如果你冲他皱眉,得到的会是一副令人反感的神情;如果你冲他微笑,换来的会是一个好心情。生活都已经把我们逼成这样,谁还有时间跟家人过不去?

到底是孩子做得不对,还是家长教得不好?《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