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假如北洋水师赢了大东沟海战,大清还会灭亡吗?

1894年,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海上激战,中日大东沟海战以貌似一边倒的战局结束。装备巨舰重炮的北洋水师,被日本联合舰队利用机动性的优势绕圈围攻,逐个击破,最终北洋沉5舰,日军虽被重创但未沉一舰,获得了战斗的胜利,此战也开启了晚清大厦崩塌的第一步。

曾经龙旗飘扬的舰队

这是一个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结局,有几个问题必须回顾清楚。

第一个问题:北洋水师有没有获胜的机会?

详见海上大乱斗的猜想,北洋水师有没有机会赢得大东沟海战?

第二个问题:假如北洋获胜,大清还会灭亡吗?

鸦片战争中,大清认为自己输在了船不坚炮不利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场上的胜利会被政客们无限放大。先来回顾一下大清灭亡这条多米诺骨牌的前几块骨牌。两次鸦片战争把天朝上国打懵圈了,不过欧洲人暂时只想多口通商,给几个钱还能打发,割让的香港和几个租界尚属于偏远窄小之地,对大清龙脉影响不大。(关于鸦片战争的战事,详见中国为何错过大航海时代之六:船不坚炮不利之殇)

与清军作战的太平军,大量进口并装备近代火器是其军事胜利的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经历了11年的苦战,清军终于在1864年攻破天京,镇压了从两广起兵的太平军,太平军主要将领全部被执行了中国特色的死刑—凌迟。对大清威胁最大的内部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似乎是获得了一丝回光返照之象。

左宗棠抬棺出征,平定西域阿古柏叛乱,改名新疆

再次之,1876年在汉人重臣左宗棠的坚持下,清军平定西域阿古柏部落的叛乱,改名为今天我们更为熟悉的新疆,大大稳定了中国的西部边疆,为大清武功添加上浓重的一笔。1884年爆发的清法战争,天朝虽然失去了南部藩篱国越南的控制权,但是仍然没有丢失直接统治的领土,也勉强算是保国卫民成功。

晚清为加强海防建立了大量炮台,此为广州白兔岗炮台

最后,是持续进行30多年的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纷纷开办近代工厂和新学校,加紧建设海防(关于海防案例,可见不读历史,你以为是个荒坡,从沙路炮台的发掘来看近代广州城防),购置西方武器,更为可喜的是在马尾等地的船厂里,造出了国产的高水平战舰,这意味着大清将具备长期持续作战的能力,俨然可见后世的世界工厂的苗圃。

清末修建颐和园是给慈禧晚年的居所

这一切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好在大清足够大,每年拿出海关收入的大半还是足以勉强支撑的。慈禧办寿宴缺钱,底下人出了馊主意,不但卖官进爵,而且发行了海军国债实则被挪用于修园子,这成了慈禧被钉上耻辱柱的最强有力的罪证。

然而成王败寇,这一切的定论还是从1894年的这场大海战之后说起。

悬挂龙旗,与日舰奋战中的定远号

北洋水师战败后,大清迫切需要替罪羊,于是临阵后撤且并未同来远、靖远一起返回战场的济远舰长方伯谦首先被砍了脑袋,他的后人一直为其鸣冤叫屈。然后是炮弹问题,这种客观理由最容易被大众理解,贪官污吏造的孽嘛,然而北洋水师坚持打了5个半小时又怎么解释?顺便说下日军的炮弹也基本打完了。

海战的失败导致陆战的失败,最后导致清廷丧失续战的勇气,虽然清军几乎具备无限复活的可能,但是清廷不敢继续下去,而是选择了割地赔款了事,这是开鸦片战争以来之先河。

广州黄花岗起义,奈何规模太小,被残酷镇压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清廷在国民面前彻底输光了面子,天朝上国被自己千年来的学生结结实实胖揍一通,割地、赔款、求和,大国国民的心态彻底失衡,孙文等革命党人远赴海外,充分利用甲午败战的舆论,吸纳革命党人,并不断展开起义。虽然孙文的十次起义都只在靠近他家乡广东珠三角的边陲之地,实际效果甚微,但是对民众心理上的冲击,以及孙文个人形象的积累有着大意义。所以武昌首义后,孙文因为巨大的声望而被邀请归国建立民国。

曾经的世界第六、东亚第一舰队

甲午败战推到了满清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之前的鸦片战争和清法战争失利虽有所动摇根基,但是平定太平军和阿古柏叛乱又把开始摇动的骨牌稳定了下来,随着北洋水师这个巨型面子工程的落成,世界第六大海军的美誉让清廷隐约有回光返照之势,但是甲午败战彻底让清廷滑向沉沦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虽勇但缺乏训练和指挥

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更加加速和加重了这个趋势,慈禧此举虽然疯狂,但是难道没有挟持义和团为清廷挽回民意之意?清军在攻打使馆区时一直并不死战,为和谈留有余地。但是随着李鸿章远赴两广任职,大清已经没有人能够操这个烂摊子的盘,一场或许是挽回民意之战变成了一场闹剧。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一次失败的清廷上层变革之举

戊戌变法在历史书上有过定论,实际上自从八国联军之后,慈禧虽软禁光绪,却以更大的力度在推进变法,在这个老女人在世的最后八年里,废科举、练新军、开新学、议组阁,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其力度并不弱于百日维新。而且以慈禧在朝中的根基,尚且有大量的反对派,那么光绪这个橡皮图章领着康梁几个书生来干,或许更难。光绪唯一的优势,就是把甲午和庚子的败战责任都推给慈禧,从而以一个清正的皇帝形象祈求国民再给一次革新的机会。

袁世凯和新军本是晚清倚重的力量,结果成了清廷的掘墓人

在晚清的最后十年里,各种巨变每天都在发生,旧式官员和新式官员的冲突,新旧思想的冲突,导致大清这条巨舟在风浪中剧烈颠簸。慈禧在世时还能勉强镇得住场面,慈禧和光绪相隔一天离世,大清就再也没有重量级的人物来保了。满族保皇派人才匮乏,资历太浅,军权早在太平天国时已经旁落。晚清倚重的汉人重臣到此时已全部离世,慈禧相中的最后重臣袁世凯,看到清廷只剩下孤儿寡母,诺大个天朝成了唾手可得的烂熟柿子,朝中没有能够制衡他的力量,那么指望他老老实实辅佐羸弱的清廷也就成了痴人说梦。顺便说一句,曾国藩李鸿章若是生活在袁世凯的时代,那么极有可能也这么做。

武昌首义成功

1911年,武昌新军首义,各地云起相应,清廷地方大员纷纷被杀被逐,识时务的赶紧宣布独立,改挂民国旗帜,改称大都督,与清廷划清界限。中央重臣袁世凯顺水推舟把清廷送入紫禁宫幽禁起来,此后的博弈就只是他与孙文之间的事。

回到当初的问题:假如甲午不败,清廷延续在国民中的统治力,进一步富国强军,能否成为列强之一?

孙中山建立民国

答案是否定的。满清作为异族统治者,被天然划分了界限和鸿沟,二百多年统治积累的原罪,难以通过一两次军事冒险的胜利来赎还。甲午即便胜利,也不过是跟平定新疆一样的又一次压力释放,而始终不能消除上述的界限和鸿沟。在这一点上,清廷本可参考孙文的口号转变,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到“五族共和建立民国”,消除满族的特权地位,加快建立内阁制,实现社会平等。然而主动放弃权力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满清终究是没能赶在灭亡前实现平稳过渡,以至于中国又用了数十年的混战,才找到自己的方向。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被操纵

满清灭亡一百年后,国人重回世界之巅。历史的教训仍历历在目,卖国贼可耻可恨,爱国贼亦同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