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記者會上。肖翊攝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3月9日10時舉行記者會,邀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副行長易剛、副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就“金融改革與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其中對“比特幣”問題也做出了回答。(以下內容摘自記者會文字實錄,來自人民網)




那麼到底什麼是“比特幣”,它在中國的現狀如何呢?通過一篇文章咱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比特幣


2009年,一位化名“中本聰”的網絡用戶在某個密碼學論壇上發佈了一篇關於電子貨幣設想的陳述,比特幣由此步入人們視野並開啓了虛擬貨幣高速擴張的時代。



在初期,比特幣被看作部分人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對於中央銀行集中發行貨幣模式缺乏信心的產物,擁有不同學術理念和背景的經濟學家、數學家等對於比特幣也寄予了美好的願望,他們希望通過改革貨幣發行手段從而降低金融危機危害,甚至避免經濟危機。但此後,隨着價值的不斷提升及媒體的長期報道,比特幣得到更多人的關注。2010年5月22日,美國一位程序員用10000枚比特幣換了2張比薩,是第一次有記錄的使用比特幣交換商品。



人們心存敬畏地驚歎於比特幣滄海變桑田般的價格沉浮,心存幻想地癡迷於不斷湧現的造富神話,而針對背後那些變化莫測的高級算法和纏繞盤桓的密碼結構的研究和探索卻逐漸放緩,比特幣也就迅速地從最初遠在九霄之外的“高科技”淪落爲一個凡間的“投機品”。比特幣價格持續走高,在2017年底的時候達到了19000多美元一枚的價格。


同時,被投機力量控制的比特幣對於金融穩定的影響日益顯現,無序生長多年並衍生出更多危害國家金融穩定產物的虛擬貨幣開始受到多國監管機構的管制甚至打擊。


中國是全球比特幣交易量最大和較早對比特幣實施有效管理的國家之一。


2013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比特幣的屬性進行了準確定位,對比特幣的用途進行了明確限定,對比特幣的風險進行了確切提示。



2017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公告全面取締由虛擬貨幣衍生而來的代幣融資活動(ICO),從制度上堵死了利用現代技術進行非法發行證券、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的渠道。同時對代幣融資平臺的經營範圍進行界定並再次向交易者提示風險。



防控交易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是各國採取相應手段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進行管理的出發點。


從宏觀層面看,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作爲一種去中心化、無錨定價值的商品,在沒有完善框架的約束下肆意膨脹,對於主權貨幣,特別是在某些特殊時期,例如高通脹、戰亂、經濟危機等,將產生嚴重衝擊,導致貨幣當局使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的效果被削弱。




在未建立完善框架和國家間相對統一的管理標準及定價機制之前,給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降溫是一種有效的風險管理方式。但同時,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作爲互聯網時代的高級產物也具有一定的屬性優勢。例如,虛擬貨幣通常是建立在複雜而嚴謹的數學算法之上使其難以被造假。基於互聯網的產物特徵使它可以在網絡環境下進行24小時全天候交易。虛擬貨幣的價格通過市場自身根據交易狀況和預期進行調節,形成的價格能夠較爲真實的反映其市場價值等等。



虛擬貨幣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就當前情況看其弊端大於益處,但這並不意味着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技術也存在同樣問題。特別是虛擬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近年來一些簡單的應用已在某種程度上使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進一步加快研究步伐,擴大區塊鏈等新科技及相關功能在金融、醫療、能源、食品等方面的應用,必將對人類未來的發展產生積極且重大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