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承德市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將光伏產業作爲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大舉措,讓“陽光”照亮貧困戶的生活和發展,從而形成貧困戶受益、區域羣衆受益、貧困區域產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讓陽光變成財富|承德市光伏產業照亮百姓脫貧路(附圖)

隆化縣韓麻營鎮官地山尾礦庫光伏發電項目

據悉,承德市計劃到2018 年底,建成戶用分佈式光伏發電扶貧工程總規模150 兆瓦,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3 萬戶,建成村級光伏扶貧電站776 個,實現國家級貧困縣貧困村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全覆蓋。

讓陽光變成財富|承德市光伏產業照亮百姓脫貧路(附圖)

平泉市平泉鎮哈叭氣村的光伏發電站

讓陽光變成財富|承德市光伏產業照亮百姓脫貧路(附圖)

隆化韓麻營鎮工作人員對官地山尾礦庫上的光伏電站發電板除塵作業

“陽光存摺” 增收致富

一直以來,無勞動能力、無收入來源、無致富項目的“三無”貧困戶,是承德市精準脫貧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承德市發揮霧霾天少、光照充足、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優勢,在貧困戶庭院建設戶用光伏發電系統,在村裏的荒山荒坡建設光伏發電站,爲貧困村、貧困戶建立了長久增收渠道。

2016 年,承德市在平泉、豐寧、圍場、隆化、灤平、承德縣6 個縣(市),推進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131 個。這131 個項目於2017 年6月30 日全部建成併網,總規模3.77 萬千瓦,共覆蓋貧困戶7541 戶。

承德縣的倉子鄉南松村,山多地少沒資源,缺錢缺路缺項目。在國家光伏扶貧政策的支持下,該縣出資47.792 萬元爲南松村建成一座80 千伏電站,架起片片光伏發電板,在改善當地能源供給結構的同時,每年還給村集體增加約14 萬元的經濟收入。

“用電不成問題,還能把多餘的電賣出去賺錢,我們對脫貧致富奔小康更有信心了。”村支書陳榮勝高興地說。

據瞭解,承德縣計劃用2 至3 年時間,投資10 億元,完成安裝2 萬戶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帶動全縣129 個貧困村3 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目前,已有3678 戶申請,組件安裝2438 戶,併網發電998 戶。到2018 年底,全縣有意願且符合安裝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將全部安裝戶用光伏發電系統,真正實現“一戶一個發電廠”“一戶一個小銀行”。

南松村只是承德市光伏扶貧項目受惠者之一。記者瞭解到,繼第一批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建成後,去年12 月,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下達了2017 年光伏扶貧項目計劃,承德市共獲批貧困村315 個,涉及豐寧、灤平、承德縣三個縣,總規模13.84 萬千瓦。目前正在開展項目選址、建設企業比選、電力接入系統設計等相關工作,全部建成後可幫助20588 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項目落地借“光”生金

村級光伏發電站項目選址一直是難題,承德市結合承德市豐富的尾礦庫資源,採取靈活的方式,選擇利用本村集體土地建設分散式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或利用大型尾礦庫集中合建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解決貧困村無用地條件的制約。統計數字顯示,2016 年承德市第一批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131 個項目,有47 個建在了廢棄尾礦庫上。

隆化縣韓麻營鎮官地山,也曾經是一座廢棄尾礦庫。現在的山頂上,一排排光伏發電板整齊劃一,在陽光照耀下,一塊塊藍色多晶硅組件閃閃發光;一條條電纜從四面八方連接到變壓器,源源不斷地將電流傳輸到電網。電錶箱裏不斷跳動的數字,實時記錄着發電量,也記錄下太陽能爲貧困村帶來的財富。

官地山尾礦庫總面積410 畝,一期用地130 畝,建設了20 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解決了20 個貧困村脫貧難題。隆化縣扶貧辦副主任劉國鋒算了一筆賬:每個村級電站每年約發電45 萬千瓦時,年收入48 萬元。每年償還銀行貸款本息、提取運維費等運營成本後,貧困村年平均分紅15 萬元,可使40 戶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 元,持續收益20 年。

隆化縣韓麻營鎮京堂溝村貧困戶李萬水笑着說:“我當護林員,每年工資收入8000 塊錢,再加上每年3000 塊錢的村級光伏電站收益,2018 年咱有信心摘掉窮帽子!”

記者在市發改委瞭解到,去年承德市共獲批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16 個,總規模48 萬千瓦,覆蓋貧困人口17200 戶。截至目前,承德市共建成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5 個,總規模12 萬千瓦,共覆蓋貧困人口4000 人,每人每年可獲得扶貧收益3000 元,連續享受20 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