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圖觀之,滾滾長江,宛若一支堅實的臂膀,將古城金陵攬在臂彎。

山環水繞,賦予了南京城雄偉的氣象,但78年前,這個昔日的六朝古都,卻寫滿了山河破碎的悲涼。侵略者兵戈所指,刀光劍影取代了槳聲燈影,紛飛炮火摧毀了曲水流觴。雨花帶血,秦淮嗚咽。1937年末,南京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12月8日拂曉,多路日軍從不同方向,倚仗軍事實力的極大優勢,對南京發起正面進攻。戰爭的刻刀無情落下,在古都屹立千年的高大城垣上,深深劃出一道道永遠不會湮沒的創傷。

然而,面對飛機助陣、氣勢洶洶的敵寇,面對重重被圍、背水而戰的絕境,愛國將士並未畏縮,光華門、中華門、賽公橋……沒有投降,惟見血戰。英國路透社11日清晨發出的電訊,道出了戰事的慘烈,也記錄下守軍的英勇:“昨晚中國軍隊抵抗日軍血戰時所流之血,將石子砌成之街道染成深紅色。”洶湧的揚子江,目睹了一次悲壯的撤退,同樣也見證了一場充滿血性的奮勇抵抗。

臨江默立,戚望國殤,鐘山不語,閱盡蒼茫。對於1937年的南京,我們除了記下悲慟,也不應忘卻,抗日將士禦侮的熱血和赴死的慨然。(黃 旭)

蕭山令

“殺身成仁,今日是也!”

抗日英雄譜:鐘山之殤

長江滾滾東去,帶不走烽火記憶。佇立岸邊,彷彿仍能聽見江水悲泣,彷彿仍能望見,挺立在江水中的不屈身影。

南京城沒有忘記,1937年12月13日,時任憲兵副司令的蕭山令,在被血與火映紅的江邊,率部與日軍激戰數小時,壯烈殉國,血沃金陵。

“同胞們!快快動員起來,武裝起來,保衛南京!實現全面的抗戰,全民族的抗戰,這是神聖的民族革命戰爭……”走進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迎面便是刻在牆壁上的抗戰歌曲《保衛南京》。該曲最早於1937年11月27日在《解放》雜誌刊出時,正值侵華日軍進逼南京的危急關頭。館長吳先斌的介紹,爲我們清晰地勾勒出昔日令人窒息的戰爭場景:“上海淪陷後,日軍爲擊潰中國軍民抗日信心,兵分三路,以飛機、坦克、軍艦助陣向西進攻,對南京形成了立體包圍。”狼奔豕突,兵臨城下。淞滬一役,國軍精銳盡失。當時的南京城中,僅有包括各個軍校士官生在內的中國守軍10餘萬人,兵力與裝備處於明顯劣勢。

“急難關頭盡顯英雄本色。就是在孤軍背水、援軍無望的情況下,蕭山令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時。”吳先斌說。據史料記載,就在日寇攻城前夕,蕭山令先後代理警備司令、防空司令,並擔任戰時南京市長,肩負起守城重責。

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成爲南京保衛戰前中國守軍心理的真實寫照。剛剛從淞滬戰場上退下來的疲憊之師未及休整便又踏上征程。12月10日,在誘降無果後,日軍攻城部隊展開了更加瘋狂的進攻。

南京地方史辦公室提供的歷史檔案,還原出當時愛國將士浴血奮戰的情景。大戰紫金山,激戰光華門,血戰雨花臺……彈片嘯叫之處血肉橫飛,吶喊衝殺之聲撼天動地。遍佈全城的陣地上,中國守軍紛紛組成敢死隊與敵拼殺,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代價。在日軍對城防部隊發起猛烈進攻時,坐鎮憲兵司令部的蕭山令,冷靜調配所屬憲兵和警察配合陸軍作戰。爲鼓舞士氣,他屢次迎着日軍的猛烈炮火登上城頭視察,要求各守備地區的部隊長堅守崗位、與城共存亡。

斑駁舊跡見證烈士英勇,登上中山門,城門拱圈上日軍重炮砸開的彈痕至今可見。“南京不是華沙也不是巴黎。面對法西斯的鐵蹄,這座城市的保衛戰慘烈而悲壯。”手指傷痕累累的城磚,南京保衛戰戰跡尋研團團長張定勝感慨地說。

衛戍之戰的結局令人嘆息,由於裝備落後且各自爲戰、協同不力,雖然愛國將士英勇殺敵,犧牲慘重,但南京的形勢依然岌岌可危。當高大的城牆終於在炮火中垮塌,南京失陷已成定局。然而,面對部屬“審時度勢、以策安全”的勸告,蕭山令的回答慨然而堅定:“殺敵不力,俯首稱臣,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我決心留守,與金陵共存亡。”

城破在即,十幾萬軍民湧往下關,搶渡逃難。背後是連天火光,炮轟槍鳴,江面上,日軍快艇對人羣肆意屠殺。浩浩長江,波濤滾滾,數里寬的江面阻隔着生死。面對日軍第16師團的瘋狂進攻,正在組織渡江的蕭山令召集軍隊展開反擊。彈盡援絕之時,蕭山令振臂高呼:“殺身成仁,今日是也!”率部與敵白刃格鬥。血戰5個多小時,蕭山令身中數彈,在南京城破的最後一刻,血灑長江。

將軍熱血化碧濤,英雄忠骸埋江底。蕭山令犧牲後,國民政府追贈其爲陸軍中將。老家湖南益陽的鄉親在將軍的家鄉泉交河鎮立起一座衣冠冢,墓地周邊,茂林修竹青翠傲立,正如英雄風骨。在烈士之孫蕭運春的家裏,記者見到了將軍的遺照,遺照上方題寫着十六個大字:“敦詩篤禮,義膽忠肝,氣吞暴日,名並鐘山。”當地村民告訴記者,以烈士事蹟爲藍本創作的花鼓戲《益陽蕭山令》,已開始在各地巡演。

如今,放眼昔日戰場,秦淮河畔遊人如織,雨花臺上松柏蔥鬱。從紫金山頂向南眺望,入目是幢幢高樓,一座充滿生機的南京正在崛起。時間或許可以模糊炮火留下的痕跡,但抗日將士的鮮血,和深植於中國人民內心的不屈的抗爭精神,還將長久地潤澤腳下這片土地。

硝煙雖已散去,烈士忠魂永駐。正如雨花臺革命烈士紀念碑下的長明燈火,經久不息。(蘇 鵬、本報記者 朱 達、通訊員 李建鋒)

易安華

誓與卒同生死

抗日英雄譜:鐘山之殤

“不滅倭寇,誓不生還。國將不保,何以家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廳內,陳列着一位壯烈爲國捐軀的將軍遺像。在他戎馬一生的最後一役——南京保衛戰開始前,留下了這封“告妻兒書”。

這位捐軀之將,名叫易安華,時任國民革命軍第9集團軍87師259旅少將旅長。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中國守軍退至南京,已在淞滬戰場同日軍殊死搏殺三個多月的易安華奉命駐守南京光華門一帶。他把妻兒送回江西宜春老家,立下遺囑,抱着視死如歸之心奔赴戰場。12月初,日軍機械化主力兵團進犯南京外圍,在炮火的掩護下發起猛烈進攻,悲壯慘烈的南京保衛戰開始了。

1937年12月10日,日軍進犯光華門一帶。次日,在航空兵掩護下發起進攻,光華門陣地很快陷入日軍的三面合圍。數日激戰,易安華將軍頭部、臂部等多處受傷,但他始終咬牙堅持奮戰在前線,號召全旅官兵抗戰到底,誓死保衛南京城。激戰中,有部下建議他撤到城內組織戰鬥,被他斷然拒絕:吾與城共存亡,與士卒同生死,絕不能偷生……

彈雨紛飛,古都內外,抗日將士與日軍進行了激烈的拉鋸式爭奪戰,多次展開殘酷的白刃肉搏,戰況空前慘烈。日軍久攻不下,不斷調兵增援。12月12日,光華門附近的雨花臺等陣地相繼被日軍突破,易安華率部隊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依然死戰不退,激戰中,他腰部中彈不幸犧牲,終年37歲。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首詩既是易安華這位抗戰志士追尋的人生座標,也是他壯麗人生的真實寫照。江西宜春老家的鄉親們聽聞易安華犧牲的噩耗後,舉行了隆重的萬人追悼會。由於易安華將軍的遺體一直未被找到,家鄉的父老以燈草束裝作爲衣冠冢,將英雄葬於化成巖南麓之側供人瞻仰。1938年初,江西省景德鎮專門燒製了瓷制遺像,以此謳歌紀念將軍用生命保家衛國的壯烈事蹟。新中國成立後,易安華被追認爲革命烈士。(本報記者 朱 達、通訊員 倉 曉、江 濤)

饒國華

決與城共存亡

抗日英雄譜:鐘山之殤

1937年12月1日凌晨,安徽廣德,烏雲漫天,戰火瀰漫。

國民革命軍第23集團軍145師師長饒國華,滿懷悲憤寫就遺書:“廣德地處要衝,餘不忍視陷於敵手,故決與城共存亡……今後望我部官兵奮勇殺敵,驅寇出境,還我國魂,完成我未竟之志,餘死無恨矣。”而後獨自走出指揮部,舉槍自殺,以身殉國!

饒國華1894年12月生於四川資陽一個貧寒農家,17歲投筆從戎,屢立戰功,官至中將。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後,饒國華主動要求出川抗戰。在歡送大會上,他立下誓言:“本次出川抗戰……決定率所部效命疆場,不驅逐倭寇,誓不還鄉。”

1937年11月,日寇兵分三路會攻南京,日軍第18師團進犯廣德、泗安,企圖直取宣城、蕪湖,切斷南京守軍的退路。剛剛抵達南京的145師奉命開赴廣德,雖然已三個月未獲休整和補給,初冬時節士兵仍身着短衣短褲,但士氣依然高昂。

據《廣德縣誌》記載:1937年11月28日、29日,在遭受日軍飛機數日轟炸後,國民黨軍145師和13旅在祠山崗以東大松林處與日本侵略軍4000餘人激戰,重創日軍,但守土將士亦傷亡過半。

“泗安失守後,饒國華心急如焚,親率433旅在界牌進行頑強阻擊。日軍用裝甲車、坦克開路,蜂擁而來。川軍士兵缺少重武器,就身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廣德縣人武部政委汪期峯的講述,爲筆者再現了當日慘烈的戰鬥場景。《新民晚報》曾刊文稱,“此役戰事之激烈,爲我軍退出淞滬以後所僅見。”

然而,145師終因裝備低劣、孤立無援,加上所轄一部擅自撤退,導致傷亡慘重,全線潰敗。30日,廣德失守,饒國華與僅存的一營殘兵,被日軍包圍於十字鋪。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在彈盡糧絕,人馬傷殘,睏乏已極的情勢下,面對敵人勸降,饒國華不爲所動,他寫下絕命書,自殺殉國。“父親寧死也不肯向侵略者投降,這是他作爲一箇中國軍人的尊嚴。”烈士的女兒,今年已經83歲的饒毓琇老人說。

1937年12月,饒國華的遺體沿長江運回四川,沿途民衆自發悼念。次年3月,毛澤東在延安舉行的紀念孫中山逝世13週年大會上,對饒國華等將領以身殉國的愛國行爲予以高度讚揚,稱他們是全中國人“崇高偉大的模範”。198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饒國華爲革命烈士。在今天的廣德縣,有路名國華路,藉以紀念這位抗日英烈。

英雄雖去,浩氣長存。饒國華赤誠報國之舉,書寫了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壯烈的一頁。(蘇 鵬、賴春錦、張雅東)

抗日英雄譜:鐘山之殤

戰史簡介

南京保衛戰

■彭玉龍

日軍攻陷上海後,侵華氣焰更爲囂張。1937年11月17日,爲加強對侵華戰爭的戰略指導,日本當局設立了直接受命於天皇的最高統帥部——日軍大本營。隨後,又設立大本營與政府首腦的聯席會議。11月24日,日軍大本營召開第一次御前會議,決定利用在上海周圍的勝利成果,繼續進攻南京。12月1日,日軍大本營正式下達華中方面軍戰鬥序列令。

國民政府對是否固守南京舉棋不定,蔣介石連續召開三次高級幕僚會議,商討對策。會上多數高級將領認爲,南京地形特殊,不易防守,而且參加淞滬會戰的部隊損失很大,戰鬥力大減,爲了持久抗戰,應避免在南京決戰。訓練總監唐生智則認爲,南京是首都,爲國際觀瞻所繫,又是總理孫中山陵墓所在,如果放棄,將何以對總理在天之靈?因此,非死守不可。蔣介石在11月18日召開的第三次會議上明確表示同意唐生智的意見,決定“短期固守”南京,並當即任命唐生智爲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隨後調集13個師及教導總隊、江寧要塞、憲兵部隊等部,共10多萬人防守南京。

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佈遷都重慶,並將統帥部遷至武漢,作爲爾後的抗戰指揮中心。

12月1日,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接到大本營攻佔南京的命令後,兵分三路,直逼南京。11月底12月初,各路日軍抵近棲霞山、湯山、淳化鎮、秣陵鎮等地,對南京形成三面包圍。

12月上旬,日軍向南京發起圍攻,同時以機羣艦炮大舉轟擊。中國守軍英勇抵抗,犧牲甚多。10日,日軍逼近南京城下,同時向雨花臺、通濟門、紫金山第3峯等地發起攻擊。守城官兵浴血苦戰,激戰3晝夜,第88師第262旅旅長朱赤、第264旅旅長高致嵩、第87師第259旅旅長易安華等陣亡。12日午後,雨花臺、工兵學校、紫金山各要地先後失守。唐生智根據蔣介石“如情勢不能持久時可相機撤退”的電令,於12日下午5時下達撤退命令。除第66、第83軍當夜由紫金山北麓和棲霞山附近突圍外,其他各部當晚湧向下關爭船搶渡,在日軍猛烈襲擊下損失慘重。12月13日,南京陷落。

南京保衛戰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遭受重大損失的情況下進行的,就其結果而言,不論是在戰略指導上還是戰役指揮上,都是失敗的作戰,但廣大將士爲國犧牲的精神值得頌揚。

揚州慢

金陵懷古

■丁增義

故國山河,六朝興廢,依稀鼓角錚鳴。大江東流去,逝水卷悲聲。恨倭寇、西燃兵燹,石頭城下,刀劍相迎。正黃昏,卅萬蒼生,皆做亡靈。

奈何歲月,自消磨、風雨歸程。縱虎踞龍盤,壯心難敵,歌舞昇平。可憐秦淮河畔,聞商女、猶唱《後庭》。幾度夕陽淚,英雄空負餘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