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夹一河,黄河穿城过。

说的就是金城兰州。兰州作为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人在黄河两岸修建起了东起城关区雁滩,西至西固区西,全长百余里的南北滨河路,这也是目前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路。以中山桥为中轴,以黄河两岸风光为依托,依山就势,巧夺天工的滨河风景区,被南来北往的人们称为 " 兰州外滩 "。

中山桥、白塔山、金城关、黄河母亲、兰州碑林、平沙落雁、黄河水车,湿地公园、马拉松公园、寓言故事公园、华夏人文始祖园等等众多蕴含历史文化、展现精致兰州的景点,分布在黄河两岸的风情线上。

虽然没有夏天的绿树红花,冬季的黄河风情线也有着北方城市特有的景致。清冽的黄河水,伴着冬日的暖阳,生态环境的优化,吸引了 50 多种来到兰州越冬的鸟类。其中有大白鹭、渔鸥、普通秋沙鸭、红头潜鸭、白眼潜鸭、凤头潜鸭、鹊鸭、绿头鸭、斑嘴鸭、赤麻鸭、普通翠鸟等 11 种湿地鸟类,数量相对较多的还有普通秋沙鸭、鹊鸭、绿头鸭、赤麻鸭、凤头潜鸭、斑嘴鸭、渔鸥等。

沉醉在黄河风情线的冬韵中,我们还看到了一群忙碌地身影。在各个人群川流的地方,总有他们保障安全的守护。这群守护着的人们就是黄河风情线执法支队的队员们。夏日酷暑,飞雪寒冬。一年 365 天,每一天,每一个昼夜,他们是黄河风情线上的另一道风景。

从老虎沟沟口到徐家山桥,这段 12.5 公里长的北滨河路是支队第五大队的管辖区域,队长白永强告诉记者,这片区域是黄河风情线北线的最东头。十来名队员每天三班倒,巡查、维持着这里的一方平安。在河对岸的南冰河路滩尖子湿地公园里,一大队和管护人员为了保障冬季安全,正抓紧时间收割芦苇。受今年黄河兰州段汛期的影响,河水上涨、淤泥上岸导致黄河风情线以及沿线的景点也受到了影响。从 9 月末开始的清淤维修工作,整修黄河水车也是一大队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半小时的轮流巡查,陪伴在执法队员身边的也从夏季的蚊虫变成了冬季的寒风。刘强、吴万栋是设施科的年轻人,这段时间重新整修滨河路,确保看管路灯、座椅等公众设施安全、顺利更新便是他们每天工作的重点。接管夜间和突发情况的特勤队更是如此,帮助游客寻找丢失的物品,帮助走失的老人团聚,维持游客文明游览秩序等等,这些听来感人的故事,是队长倪育涛口中的平常工作而已。

巡查违法建设、开挖占用、市容秩序、流动摊点、共享单车、流浪狗等等,一切在黄河风情线上的秩序都是执法支队队员们的工作日常。就像特勤队的中英双语执法队员邵龙杰说的:我们守护着您的安全,欢迎大家来兰州。

在二大队和特勤大队重点值守的中山桥,我们见到了二大队队长关延明。他告诉记者,从事这份职业 13 年以来,他一直坚守在中山桥。一是职责所在,二是他对这里还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伫立在中山桥头的 " 黄河第一桥 " 的石碑,碑文是由他的父亲关振兴老先生所写。听到这里,我们特意前往了关老家中,听他讲述当年撰写碑文前后的故事:据关振兴介绍,1909 年铁桥竣工后,时任甘肃巡抚的允升撰文并书兰州黄河铁桥碑文。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石质松脆,这块石碑破损严重。移至到了现在中山桥北西侧的小广场,时至今日,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落款 " 大清宣统元年仲夏六月 " 的字样。到了 1992 年,为了办好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兰州市政府决定拓修北滨河路,在中山桥北端东西两侧修建长 90 米,伸入河床 9 米,总面积 806.04 平方米的水榭式广场。为保证广场修建,将原桥碑易建于新建水榭式广场西段。桥南端西侧由市政府管理处捐建一新碑。碑由李振岳设计,高 4.7 米,宽 1.1 米,石灰岩质地。由碑座、碑身和碑额组成。碑座雕以盛开的莲花,碑额为二龙戏珠立体图案,碑阳镌黎泉书 " 黄河第一桥 ",碑阴为关振兴撰文,黎泉书丹的《黄河第一桥碑记》。

在西安玉石雕刻厂完工后,陆运回到兰州,端立在黄河岸边。两年后,这块石碑移至兰州碑林。在中山桥头又重新刻制了一座由赑屃为碑座,二龙戏珠立体图案为碑额的石碑,也就是现在我们行至中山桥所看到的这一座。

时光变迁,不变的仍旧是刻在石碑上的碑文:" 兰州扼东西交往咽喉,为丝绸之路重镇,黄河横贯全景,除严冬封冻,可于冰上行走外,夏日全赖羊皮小筏通航。明初建镇远浮桥于白塔山下,以利行旅。…… 今日视之,当兰州将建为内陆开放城市之际,以利益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黄河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兰州人,生生不息。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言文 石雨涵 胡淼山 安周霜 文 / 图 / 视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