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自:中國新聞網(ID:cns2012)

作者:何路曼 冉文娟 韓輝

1869年5月10日12點30分,猶他州普羅蒙特利。

時任美國太平洋鐵路公司總裁、前加州州長的斯坦福高舉銀質大錘,將一顆純金的道釘砸進了鐵軌中——隨着這一聲錘響,太平洋鐵路正式合龍的消息傳遍整個美國,引發無數的歡呼聲。

旅美畫家創作反映鐵路華工主題的油畫《背井離鄉》。(圖片來源:美國《僑報》張苗 攝)

穿越歷史的迴響,時光拂過一個個道釘,來到太平洋鐵路竣工150週年的這一天,也是屬於鐵路華工的紀念日當我們回顧這一段歷史時,看到的是荒涼險峻的大山脈,和英勇無畏的華工開荒者。

華工參與了中央太平洋鐵路最困難時期和最艱鉅地段的興建,也是完成鐵路基礎性工程的主力軍。正因爲華工的辛勤勞作,太平洋鐵路得以提前7年竣工。”近日,中新社記者專訪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美國鐵路華工研究學者黃安年,打撈美國鐵路華工往事,講述150年前中美人民合作的歷史。

華工用馬車和簡陋工具在鐵路工地運送土石方。(攝影師Alfred A. Hart 資料來源:斯坦福大學圖書館)

“沒有華工,鐵路不可能提前7年建成”

這個被英國BBC評爲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七大工業奇蹟之一的太平洋鐵路,從1863年開始動工,1869年建成,全長2000英里。西段,即從薩克拉門託到猶他州的普羅蒙特利高地,全長約689英里。

在缺乏現代化機器的年代,逾萬名華工僅憑人力與簡單的工具,開山鑿路,攻克了無數個困難,完成了東西兩條鐵路的會合。

1866年夏,華工在Sailor's Spur用開挖路基槽的土方墊起溝壑處的路基。 (攝影師:Alfred A.Hart 資料來源:斯坦福大學圖書館)

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在他的《八十天環遊地球》裏,也提到了這段鐵路修建的意義——如果沒有它,八十天環遊地球的夢想永遠只是夢想而已。

過去,從紐約到舊金山最短也要走6個月。鐵路建成後,只需7天。

而沒有華工們的艱辛付出,太平洋鐵路不可能提前7年建成。

“如果沒有關於試用炸藥知識,並重視炸藥的使用;如果沒有中國人在令人目眩的高空,貼在幾乎垂直的懸崖上幹活;如果沒有中國人用生命闖過了白人難以忍受的艱苦難關,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負責的路段決不會建成。如果建成,時間上也要拖得很久。”R·W·霍華德在《宏偉的鋼鐵線》中,曾這樣寫道。

1867年夏,華工在Heath's Ravine填埋溝壑,開拓路基。(攝影師:Alfred A.Hart 資料來源:斯坦福大學圖書館)

“能修建萬里長城的民族,當然也能修鐵路”

據史料記載,1865年2月,華工在衆人懷疑的目光中走上了鐵路建設工地。開始時,對華工的蔑視不光來自白人工人,就連工地的一些負責人也認爲華工體力單薄,個子矮小,根本沒能力參加這麼艱苦的工作。最後,鐵路的總承包人克羅科的話一錘定音——能修建萬里長城的民族,當然也能修鐵路。

事實也正是如此。施工中,華工們常以驚人的智慧攻克難關。

1866年秋天,西拉內華達山唐納關施工情景。(攝影師:Alfred A.Hart 資料來源:斯坦福大學圖書館)

1868年,工程延伸到內華達山——積雪和時常發生的雪崩,使得已經通車的地段經常會出現阻斷,火車無法通行。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華工們沿着鐵路在容易發生雪崩的地方修建了近70公里的防雪牆,完全避免了積雪的影響。當地人充滿敬意地把它稱做“內華達山脈的中國長城”。

此外,他們在河谷上方數千英尺的高空,沿着陡峭的花崗岩和險峻的頁岩鋪設鐵軌,若兩側沒有立足之地,華工便懸吊在籃子裏作業。

日鋪設10英里鐵軌記錄終點標誌。(攝影師:Alfred A .Hart 資料來源:斯坦福大學圖書館)

在與東段公司展開築路競賽的最後階段,西段華工還創造了一天鋪軌10英里200英尺(約合16.15公里) 的世界紀錄。

太平洋鐵路對於美國的意義,不亞於萬里長城對中國、對人類文明的意義。修築長城的民族,用自己的勤勞、智慧、血肉之軀,爲美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奉獻與犧牲,奠起了西方文明進步的基石。

鐵路施工進程中,華工們住在建築工地旁的帳篷裏,而老闆和工程師們住在火車上。(攝影師:Alfred A .Hart 資料來源:斯坦福大學圖書館)

“華工們用生命鋪就太平洋鐵路”

毫不誇張地說,這條美國現代國家的生命線,是用華工的汗水、智慧與生命建成的。

由於種種原因,具體數據已經難考證。但從一些報道記載中可以看出華工所付出的慘重代價。

資料顯示,1870年6月30日,《薩克拉門託報道者》曾登載一篇題爲《運送遺骸》的新聞報道,其中發現,從中央太平洋鐵路沿線運來的中國人骸骨總重量約爲2萬磅。基於這篇報道的數據,根據成人骨頭重量約佔體重14%這個比例,假設那時中國勞工的平均體重爲119磅,2萬磅可換算成1200具骸骨。

華工們用生命鋪就了太平洋鐵路。據學者研究,數以千計的華工因山石爆破、隧道塌方、暴風雪災和其他事故而喪生。這些逝去的華工或埋骨他鄉,再難歸來;或被送回故土,隱於荒山義冢。

美國橫貫鐵路1869年於猶他州接軌,慶典巨幅畫像卻不見華人蔘與。(圖片來源:美國《世界日報》 崔以聞提供)

“華裔人數之少,與對美國貢獻之大不成比例”

然而,爲這條鐵路付出了巨大生命代價的華工,卻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

華工的高強度、高風險勞動和他們所得的待遇是很不相稱的。在鐵路建成舉行的慶祝儀式上,厥功至偉的大部分華工們卻沒有受邀到場,華工更是隻字未被提起。

黃安年介紹,在1869年太平洋鐵路建成後,鐵路華工除很大部分回中國外,有的繼續留在美國西部,或南下、北上、東移,向全美擴散形成若干以唐人街爲中心的移民點。“像種子一樣,紮下根來。”

部分中央太平洋鐵路華工去向 (圖片來源:廣東華僑博物館)

1882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排華法案》,這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項以特定族裔爲目標的歧視性法案。

這項法案頒佈的時間,距離華工完成鐵路建設僅相隔13年。

《排華法案》在美國曆時60年之久,通過一代代華人不斷的抗爭,直至1943年才被《麥諾森法案》廢止。但法案廢除後,華人在美國地位並沒有得到明顯提升,華工的功績也並未得到正視。

吉米•卡特在他擔任美國總統時曾說:“華裔人數之少,與其對這個國家貢獻之大,不成比例。”

新澤西華人聯合總會爲華工勒石以銘,上書“無忘異鄉人,感懷華工魂”。(美國《世界日報》記者 謝哲澍 攝影)

“無忘異鄉人,感懷華工魂”

華工對美國的貢獻值得被永恆紀念。

美國華人一直在四處奔走,挖掘這段歷史。他們呼籲主流社會承認華工貢獻,也讓後代銘記先輩們的血淚經歷。

念念不忘,終有迴響。

2014年5月9日,美國勞工部將鐵路華工列入榮譽紀念堂,紀念他們的卓越貢獻,華工是進入該紀念堂的首批亞裔羣體。

2015年8月22日,紀錄片《金山夢-尋找·道釘記憶》在洛杉磯首映。影片全面展示了華工參與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的歷史。

2018年5月10日,美國加州迎來首個鐵路華工紀念日。

2017年,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跨越時空的迴響——紀念150年前鐵路建設中的華工”展覽。圖爲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珍貴圖片資料。 中新社記者 周欣嬡 攝

150年的時光,讓曾經一度被遺忘的歷史記憶,逐漸被喚醒。如今華人地位提升,揚眉吐氣的背後,離不開一代代先輩打拼鋪路。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美國鐵路華工研究學者黃安年表示:“我們紀念這段歷史,瞭解華人移民美國並逐漸融入的艱辛奮鬥歷程,是爲了不忘來路,傳承精神,增強華人的自豪感。”

歷史亦照映當下。“華工修建太平洋鐵路是一段交流合作的歷史,美國近代的崛起包含着中國移民的辛勤奉獻。一個半世紀前兩國做到的,今天沒有理由不能做得更好。”黃安年說。

“沉默的道釘”向一代代後人證明,這是華工用汗水和鮮血澆灌的奇蹟。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cns2012)

參考資料:中國僑網,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美國僑報,美國《世界日報》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