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衆多珍藏中,有一件鎮館之寶分外令人關注。這件藏品長僅9.5釐米,高4.4釐米,厚0.7釐米,但其傳神誇張的造型和精美絕倫的錯金工藝令人驚歎不已。它就是戰國時代秦杜縣的遣兵虎符

杜虎符,西安南郊山門口出土

虎符是虎形調兵憑證。傳說是西周姜子牙所發明,在中國古代皇帝制度中是軍權的象徵。虎符由中央政府發給掌兵大將,其背面刻有銘文,分爲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調兵時需要兩半合對銘文才能生效。虎符專事專用,每支軍隊都有相對應的虎符。

秦杜虎符,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現存最早的虎符

秦杜虎符,據考是前337年至前325年秦惠文君時期的戰國兵符,爲中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虎符。秦杜虎符爲左半符,虎作行走狀,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錯金銘文9行共40字,字體爲小篆,文曰:“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毋會符,行。”

秦杜虎符,虎符上有錯金銘文9行共40字

內容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但遇上烽火報警的緊急情況,不必會君王的右符。銘文反映出秦以“右”爲尊,秦國的軍權高度集中,凡徵調50人以上的兵士必須經國君認可。

陽陵虎符,中國國家博物館

險被當廢銅賣掉

據介紹,秦杜虎符出土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少年楊東峯在村西幫助大人平整土地時,鐵鍁碰上了金屬硬物,他拾起拳頭大小、裹着泥土的金屬物在鐵鍁背上磕了幾下,一件類似動物形狀的銅質器物便顯露了出來。拿回家的金屬動物被東峯放在了自家院中的窗臺上。因爲當廢銅賣太輕,值不了幾個錢,此後的兩年多時間裏這件金屬動物成了東峯姐姐幾個孩子手中的玩物,被他們在遊戲中丟來擺去。

張掖太守虎符,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一套軍服換虎符

經孩子長年累月的摩挲之後,“銅老虎”青黑色身上的銘文逐漸顯露出來。文字爲篆書,楊東峯看不懂,但他感到手中之物是一件有來頭的“玩意”。於是懷着強烈的好奇心,揣着這件神祕器物來到西寧市文物商店。文物商店的人員也搞不懂眼前的器物,便告訴他到碑林博物館看看。於是楊東峯來到了碑林博物館,碰巧便遇到了考古專家戴應新先生。

一番審視後,戴應新初步斷定眼前的器物是一枚十分罕見的戰國虎符。發現虎符的楊東峯僅僅要求一套紅衛兵穿的軍服作爲報酬,但博物館沒有軍服,在戴應新的操辦下,楊東峯獲得了一張陝西省博物館發給的表揚信,因獻寶有功,得到了7元人民幣的獎金。現在,秦杜虎符已是價值連城的文物,珍藏在博物館中。

責任編輯:關山

溫馨提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爲學習分享,不作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