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太極拳的內勁、內氣與內功

太極內功包括內勁、內氣與內功。具備深厚的太極內功方能“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似百鍊鋼,無堅不摧”!以增強身體的抗擊力和加大攻擊性的爆發力。功夫下得越深,內勁越大,威懾力量就越強,內氣越雄厚,內勁就越細密……

以下分別將太極拳的內勁、內氣與內功作一簡介:

“內勁”:太極拳的“內勁是用意識指導動作,放鬆肌肉。是由動作螺旋式地劃弧轉圈、反覆運轉、鬆緊交替的方法鍛鍊取得的。須放鬆的肌肉,關節要充分放鬆;用力的肌肉,關節要充分用力(用力的肌肉,關節仍需要放鬆的意念貫注其中,此所謂實中有虛)。

王宗嶽著《太極拳論》中說“極柔軟,方能極堅剛。”鍛鍊內勁要由松入柔,積柔成剛;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使之能達到快慢隨心所欲。日久天長,全身輕靈、柔和、圓活,體內和手臂有一股深厚沉重的力量,變化極爲迅速靈活,可以隨意地轉換和集中到某一點。“這種力量似柔非軟、似剛非剛、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這種力量就是太極拳的內勁。

“內氣”:太極拳的“內氣”也叫“中氣”。凡是認真、正確地練太極拳者,功夫到了一定程度,便會在體內產生“內氣潛轉”或“中氣貫足”的體內感覺。首先出現腹內“咕咕”作聲,日久就消失。“氣沉丹田”腹中充實圓滿,還會出現手指頭麻、脹、針刺的感覺,手臂有膨脹沉重的感覺,以至於“氣遍全身”的感覺。

練習時首先以外引內,然後由內及外,等到熟極而流,就能內外合一,一動內外俱動。一定要做到身正體松心精意專,以達到整體性的“意動形隨”。這樣練下去,即可得到“內氣”。氣流現象出現於肌膜和脈管間後,功夫會加深一層。氣流現象還可以出現於骨髓管內。,這就是王宗嶽《太極拳論》中所說的“斂入脊骨”的內氣感覺。

“內功”:太極拳的“內功”一是指在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結合腹式深呼吸,使腹部的膈肌升降活動和胸部的肺呼吸活動協調進行,並逐漸加深;胸背部和腹部的肌肉,在弧形松沉轉動中也獲得細密的鍛鍊。

二是指在太極拳練習過程中,凡動作欲向何處,先將內臟器官作好動向安排,以帶動外形(即所謂裏不動,外不發),使內臟器官不斷地做自我按摩、擠壓和轉動,從而使肌體內層也獲得精密的鍛鍊。

練習太極拳由動作熟練到轉入研究內功(內勁,內氣,內動)就會逐步體會出太極拳一層深似一層的出神入化的意境。而吸引人們長久,認真地練習,它即可達到自衛、健身的目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