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越陶瓦上的文字內容,涉及吉祥語、官職制度、姓名制度、度量衡制度、建築制度等,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文化發展程度,是嶺南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的見證者。根據記載,1907年廣州修建廣九鐵路,在東山發現文字陶瓦,這是嶺南首次發現南越國文物。

南越國戳印“右官”陶瓦,

南越國“貧”字陶拍,

南越國拍印“官”字陶瓦……

近日,102件南越陶瓦等文物亮相

省博“嶺南文脈——王貴忱捐獻陶瓦展”!

展覽共分兩個單元,第一單元對南越陶瓦的發現,製法及內容略做說明。第二單元按照時間的順序將南越陶瓦的研究歷史作一簡略說明,體現了嶺南學人代代傳承,爲嶺南文化做出貢獻的事蹟。

展品中包含中國知名文史學者王貴忱捐獻的多年收集陶瓦中遴選的陶瓦實物,精拓墨影、相關文獻以及南越王宮博物館所藏部分出土實物。

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阮華端表示,本次展出的陶瓦,爲研究中原文化在嶺南地區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南越陶瓦上的文字內容,涉及吉祥語、官職制度、姓名制度、度量衡制度、建築制度等,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文化發展程度,是嶺南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的見證者。

陶瓦:廣州歷史進程的見證物

秦末漢初,趙佗建立南越國,將中原先進生產技術、先進文化和社會模式引入嶺南,實現了嶺南社會跨越式發展,使嶺南進入了文明社會。本次展示的這些陶瓦,正是這個歷史進程的見證物。

根據記載,1907年廣州修建廣九鐵路,在東山發現文字陶瓦,這是嶺南首次發現南越國文物。

20世紀90年代,隨着南越王宮遺址的發掘,出土陶瓦的形制與民國發現陶瓦一致,爲民國發現陶瓦的年代提供了有力的實證

南越陶瓦的製法可分爲模製、戳印、拍打等三種方式施制而成,上面所書文字,乃是起到管理者“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作用。

近百年來,諸多嶺南學者參與相繼發掘、研究、保護這些重要文物,爲弘揚嶺南文化做出不懈努力。

展品率先看

南越國戳印“右官”陶瓦

灰白陶,堅硬緻密,殘片呈不規則形,中有戳印“右官”文字。方形戳印陶文,字形方正,結構嚴謹,此批陶文應出自當時南越工官之手,以爲管理者“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作用。

南越國“貧”字陶拍

灰褐陶,堅硬緻密,殘片呈不規則形,陶拍,拍上有圓點紋和貧字樣,底紋與文字結合,一次拍印成型拍印文字。

南越國“萬歲”陶瓦當

灰褐陶,堅硬緻密,呈圓形,模製的陶文瓦以萬歲瓦當爲大宗。萬歲是當時常用的吉祥用語,漢高祖時太中大夫賈進《新語》,“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

萬歲瓦當皆爲陽文篆書,按書體又可分爲正體、反文,也有近似鳥篆文的變體,從文字筆法、書風和佈局來看,來自不同的匠人之手。

南越國拍印“官”字陶瓦

灰白陶,堅硬緻密,殘片呈不規則形,拍印文字多出現在繩紋板瓦上,多爲正文,少部分爲反文。拍印“官”字陶瓦較爲普遍,應該是當時官制陶瓦中的使用較多的一類陶瓦。

嶺南文脈——王貴忱捐獻陶瓦展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6月10日;

展覽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相關文字和圖片版權歸屬來源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