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戰前,東方各大國對秦、趙之戰態度曖昧。

一是齊國態度發生變化。我們從入選語文課本的著名案例“觸龍說趙太后”中可見最初秦國進攻趙國時,齊國同意附條件出兵增援。結果也正是齊國出兵增援趙國,秦國退兵。

之後,趙國作死,接納叛逃的齊國田單(擺火牛陣的那位猛人),派他率領趙國軍隊進攻燕、韓國,【齊安平君田單將趙師以伐燕,取中陽(今山西中陽縣);又伐韓,取注人(今河南汝州)】。一年後,田單爲趙國相。田單出逃選擇趙國,如果齊趙之間關係蜜月,田單豈不是找死?

而且,齊襄王去世後,齊國繼任國君年少,【國事皆決於君王后】。齊趙兩國關係急轉直下。後來,長平之戰進入僵持階段,雙方越打投入越大,趙國向齊國求援,齊王卻堅決予以拒絕,。

二是東方另一大國楚國的態度在長平之戰中也很關鍵。秦國、楚國之間發生了什麼呢?

楚頃襄王熊橫患病,病很重。太子卻在秦國,若不能回楚,則一旦楚王死,王位必定落於他人。黃歇此時站出來遊說範睢,說:“今楚王疾恐不起,秦不如歸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不歸,則咸陽布衣耳。楚更立君,必不事秦,是失與國而絕萬乘之和,非計也。”黃歇給出的理由令人信服,如果秦國放我們太子回國,太子很可能繼位成爲楚王,如不放我們回國,新楚王登基後,太子也就不是太子了。放我們回去吧!我們必定會感恩於秦王,對秦國之後好處沒有任何損失。

範睢把這話報告了秦王(要說黃歇沒給範睢好處費我是不信的)。秦王很謹慎,要先派人去楚國搞清楚楚王病情再做決定。黃歇可等不了,自己在秦國一切如故,祕密派人護送太子返回楚國。秦王大怒,就要辦了黃歇。範睢說情道:“歇爲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不如無罪而歸之,以親楚。”

後面的事一如黃歇預見,楚王死。太子繼位,是爲考烈王。緊接着,在武安君拔野王之前,【楚人納州於秦以平。】,楚國將州地(今湖北咸寧西北)割讓給秦國以求和平。也就是說,長平之戰前,秦楚之間並非劍拔弩張,甚至秦國對新任楚王有“恩情”。

【黃歇與太子謀曰:“秦之留太子,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爲後,太子不得奉宗廟矣。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臣請止,以死當之!”太子因變服爲楚使者御以出關;而黃歇守舍,常爲太子謝病。度太子已遠,乃自言於王曰:“楚太子已歸,出遠矣。歇願賜死!”王怒,欲聽之。應侯曰:“”王從之。黃歇至楚三月,秋,頃襄王薨,考烈王即位;以黃歇爲相,封以淮北地,號曰春申君。】

三是搞笑的魏國。爲什麼說魏國搞笑,因爲魏國國內也在熱烈討論秦國伐趙。魏國朝堂主流觀點竟然是秦國伐趙有利於魏國,【秦之始伐趙也,魏王問於諸大夫,皆以爲秦伐趙,於魏便。】

有的人說:“(秦國)勝趙,則吾因而服焉;不勝趙,則可承敝而擊之。”;有的人說:“縱其(秦國)勝趙,於我何損?鄰之羞,國之福也。”真得叫,看熱鬧不嫌事大啊!所以,後來魏國作壁上觀,纔有“信陵君竊符救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