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臚鎮西鳳村創於明洪武十八年( 1385年),與東鳳和南鳳合稱鳳山,主要以李姓爲主,村內原有陳、林等姓氏,早在元朝時期就有人家居住記載。在301年前的一天,鳳山村內誕生了一位才子,名爲李聯登,自小聰明好學,一生以文章優秀出名。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舉人,後登榜進士。曾在鳳山當地領導家民衆修築橫溝等水利工程。

1760年起,李聯登前往陝西省白水縣任知縣,期間勤政愛民,輕徭賑災,深得縣民愛戴。官至委護臺灣府道事兼管學政。後告假回到鳳山。在家居住時建了“三餘書舍”,聘請名師教授李氏子弟。享年60歲。

李聯登的傳說

一、被迫休妻

李聯登自幼父母早喪,家境貧寒,但學習勤奮,才華出衆,成年之後,取妻黃氏。某年科考,學友們情真意切地邀他同去應試考進士。爲了湊齊路資,於是他開口向岳父求借。怎知岳父雖然有錢,卻是個勢利小人,對這門親事早已後悔,看見他這副窮酸樣,心裏更加厭惡,哪肯借錢給他。俗話說:求人如吞三尺劍。聯登借不到錢,且受岳父白眼,回到家中,悶悶不樂,一夜難眠。

第二天,他的妻子也收拾包袱,回孃家去了。他氣惱之下,一連病倒幾天。眼看考期已近,聯登只好在學友的幫助下,湊了路資,並與學友莊阿然等人一起上城赴考。乘船來到榕江口岸,適因水位高低太多,未能開閘,故只好泊在閘邊。

再說黃氏回到孃家後,過上舒適的日子,早已將聯登忘得一乾二淨,每天只是盡情地打扮自己,哪管丈夫的日子過得如何。恰在這時,她的父母又再三勸她改嫁,父親說:“你要是跟那窮鬼,一輩子就得餓肚腸。”母親也說:“那窮秀才,一身寒酸氣,你圖他啥?

黃氏覺得父母的話有道理,暗想:若跟聯登這個窮秀才,往後還不知要喫多少苦頭,不如早日嫁個富家子弟。想到這裏便一口應承了,只是一時未能與聯登離婚,不敢草率從事。

當她得知聯登上城赴考,船泊榕江閘口時,便急匆匆地趕到閘口,指着他大聲地說:“當家的,你想拋下我不顧,一走了之?沒那麼容易,把休書寫來,然後你走你的路,我行我的橋!”聯登想上前勸說,沒想到黃氏反而繼續無理取鬧,口口聲聲要當場離婚。不寫離書,休想離開此地!”黃氏一點也不饒人。

學友莊阿然,見此情景,無比憤怒,於是對聯登說:兄弟,像這樣絕情的女人,留着有何用,不如早點離婚。”聯登看到妻子反目成仇,氣憤之下,寫下了離書,然後上城赴考,最終如願金榜題名。

二、免費食甜圓

上城赴考途中,衆人來到桃山嶺,嶺上有一間小食店,李聯登進店找食的。此店專賣甜糯米圓,店主是一位五十出頭的老漢,生性詼諧,早年也是一個秀才,只因屢考不中,灰心至極,才做起買賣來。雖是生意人,可青山易改,本性難移,閒時仍喜搬文弄墨,聊以自慰。今見秀才們光臨小店,頓生戲弄的念頭。

諸位秀才,今天光臨小店,真爲小店增光。老漢此店的店聯,只有上聯,尚缺下聯,諸位都是飽學之士,若肯爲我續撰下聯,我將分文不收地請諸位喫一餐甜糯米圓,未知各位意下如何?”衆秀才一聽,齊聲叫好。店主指着上聯,搖頭晃腦地念:“桃山過嶺仔,日日是冬至。”正當秀才們搜盡枯腸求對時,聯登隨口說:“這有何難。這下聯就叫‘燈崗(光)照萬里,夜夜是元宵’。”店主一聽,頓時目瞪口呆!不過,既然有言在先,他最後還是許了諾言,請聯登等人“免費食”了一餐糯米圓。

三、破鏡難圓

李聯登上城赴考,中了舉人。乾隆辛丑年,聯登再次複試,又中第174名進士,榮歸家鄉。船至榕江閘口時,衆人都爭着觀看進士爺。

回頭再說黃氏,自從改嫁後,雖然飽食終日,但卻過得不清心,因爲現任的丈夫胸無大志,碌碌無爲。一開始,黃氏之父得知前女婿竟然中了舉人,爲了爭一點面子,也拿錢爲這個“不中用”的現女婿買個“虛名”。第一年買個“阿老”,第二年買個“阿爺”,爲的是要與聯登比高低。誰知牛料馬料人難料,這次聯登再次升級,中了進士,黃氏的父親開始後悔莫及。

再說黃氏得知聯登中了進士回來,歡喜得心頭撲撲直跳。這一天她着意打扮一番,趕到榕江閘口,毫不知羞地要與聯登重歸於好,聯登聽罷,哈哈大笑,從袖中掏出早已備好的鏡子、扇子、手巾交還黃氏,表達“破鏡難圓”的意思。黃氏接過此三物,只好灰溜溜地離開。

四、辦番薯案

李聯登得中進士後,欽點到白水縣(現陝西省內)做了知縣。上任不到三個月,就有一農民擊鼓喊冤,訴說他家昨夜剛種下的番薯,今早就被人偷挖走了。他一聽,覺得奇怪,哪有才種一夜的番薯就可挖之理,於是,細聽農民說出事情原委。原來白水縣農業比較落後,農民種番薯不是插薯藤,而是把薯塊埋到土裏,再讓其發芽。由於當地羣衆生活困苦,所以半夜裏總有人偷偷下地挖薯塊充飢。

聯登得知內情後,心生已有方法,便對喊冤的農民說:“番薯被挖,本官自會追查,但眼下本官急需許多薯藤,你可從速取來,越多越好,到時我自會重賞你。”農民不知縣太爺葫蘆裏裝着什麼藥,既然太爺吩咐,不得不從。農民出去了一會兒,便抱來一大堆薯藤。縣太爺見番薯已到,便命衙役將番薯藤剪成一段一段,然後把藤段分別插到農民的田裏。農民不知縣太爺在變什麼戲法,心裏非常擔心,想要問一聲,又不敢。縣太爺看透農民的心事,他對農民說:“放心吧,將來會有好收成的。”農民只好半信半疑地點頭回家。

轉眼到了挖薯季節,遠近百姓紛紛前來觀看縣太爺插的“薯藤”是否有番薯收成。出人意料,番薯的產量竟然高得驚人。於是農民一傳十,十傳百,紛紛學着插起薯苗來。從此以後,白水縣的農民再也沒有偷挖番薯的現象了。李聯登就這樣,把自己家鄉的種薯經驗傳播到了西北的陝西省。

五、官民情深

光陰荏苒,李聯登在白水縣當了七年縣令,爲白水縣做了不少好事,深得民心。白水縣的百姓都希望這位清官能在這裏住一輩子。但是,俗話說:葉落歸根。聯登最後還是上書請求辭職歸鄉。白水縣的百姓得知縣太爺要走回故里,都再三挽留。無奈縣太爺思鄉心切。送行那天,百姓敲鑼打鼓,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捨。時值宰相的董玉麟也衣錦榮歸故里白水縣,聞知此事,也去送行,並親筆題書一副對聯,褒讚聯登這位清官:

七年室澤黃龍雨

一片冰心白水春

(據說白水縣還留有這副對聯的原跡和有關李聯登當白水縣縣令的文字記載。)原文有改編,資料參考:潮陽西臚西鳳、潮陽縣誌、潮陽民間故事、埔美論壇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