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以上兩案,可知膽囊炎、膽石症患者的“腹痛”、“發熱”、“嘔吐”、“便祕”等諸證,大多爲大柴胡湯的主證範圍,因此運用此方治療,實是方證相應治病原則的最好體現。現代實驗也證明了茵陳茵湯能促進膽汁的分泌,有很好的利膽作用,葉老常用此方合大柴胡湯治療膽囊炎,膽結石引起的黃疸。

葉氏用經方臨牀治病經驗

一、 膽囊炎,膽結石

臨牀上,膽囊炎常與膽結石同時存在,亦有因感染而引起膽囊炎而無結石者。其症常突然發作右上腹疼痛(膽結石則常爲陣發性絞痛),放射至右肩胛部。其急性發作常伴有惡寒,身熱,血中白細胞增高,噁心,嘔吐,或出現黃疸等症狀。慢性者常時發右上腹疼痛,口苦,泛惡,納呆等。膽囊炎,膽結石大體屬於中醫的“脅痛”,“胃脘痛”之範疇。

葉氏認爲膽囊炎、膽石症在治法上要着眼於“通”,但患者並不全是實症,因本病纏綿不愈,以致正氣虛弱,在此情況也要注意“調補”。特別要以保護脾胃,健脾和胃爲基礎,在適當的時候佐以舒肝利膽,脾胃運化得力,氣機調暢,溼熱得以清化,則肝膽得經通利,便於結石排出。臨證時葉氏也多加用六君子湯保和丸丹梔逍遙丸等。因此,是“攻”還是補,得辯證論治。

葉氏根據自己豐富的臨牀經驗,指出治療本病的幾個經驗:

①一般患膽囊炎,膽結石的患者,女性多見,尤其是40歲以上的風險更大,其人體型偏肥胖,有慢性便祕的習慣。

②一般來說對於泥沙樣結石或直徑小於1釐米的結石,服中藥易排出。結石直徑大於2釐米,無論有無臨牀症狀,建議手術摘除,因長期下去,會有癌變的危險。

③從結石分佈位置看,膽管和總膽管的結石,以中藥排最佳,肝管的結石,特別是毛細肝管的結石治療比較複雜,患者體質不加以改變,治療也不易徹底。改良飲良習慣,減少動物脂肪攝取量,增多植物纖維食品,這樣可遂漸減少肝內結石的形成。

④即使膽囊內的結石直徑小於1釐米,對於久病或高齡患者,膽囊功能低下者,中藥排石有時也不易成功。

⑤如有條件,最好先經現代醫學明確診斷,結石的大小,所在部位。對於膽囊炎,膽石症在急性發作時屬於急腹症,特別是對重症患者,要請西醫大夫配合,對於危重病人,一定要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葉氏在臨牀上用於治療此病的常用經方有大柴胡湯、大承氣湯茵陳蒿湯、梔子豉湯。

1、大柴胡湯

傷寒論》103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爲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傷寒論》136條:“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傷寒論》165殷實條:“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金匱要略》:“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爲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葉氏根據大柴胡湯原文,認爲膽囊炎,膽石症出現的煩熱嘔吐,脅痛便祕等表現,跟大柴胡湯的證候羣很相符合,根據方證相應原則,他常用本方治膽囊炎,膽石症中的實證。

案一:陳某,男,32歲,自由職業者

初診:1952年9月2日。昨日午飯後,突然惡寒高熱,右上腹劇痛,噁心嘔吐,開始吐出胃內容食物,後爲黃綠色膽汁。腹痛時患者呈驚怖顏貌,甚至用自己的手指壓自己的舌根,欲促其嘔吐。葉先生觀其身體強壯,皮膚及眼結膜的黃疸鮮明,面目如裝金,便祕,脈弦滑數,舌苔黃膩。葉老據其證,辨爲陽明腹實證。擬方:大柴胡湯加芒硝

藥物:柴胡一錢,黃芩二錢,枳實二錢,半夏二錢,芍藥二錢,生二錢,大棗三錢,生大黃四錢,元明粉四錢。以上8味,水共煎,日分2次服。

另以熊膽4分,1日分兩次吞服。時值夏令,囑多喫西瓜便於利水。

結果:上方服15劑後,大便逐漸通暢,黃疸亦有減輕,一日服中藥後瀉下稀便,因來不及趕到廁所,便下於搪瓷痰盂內,忽然聽到一陳撒石聲,便後撿到結石20餘粒,大者如黃豆,小者如綠豆,圓形、菱形不等,結石表面呈黃色,剖視內面呈黑褐或灰白色。此後逐次以原方加減,服藥兩個月,該患者系葉先生同鄉,一直保持聯繫,據稱在次以後的4年膽石症未再復發過。

案二 姚某 ,女,50歲,農民

初診:1953年3月5日,數年來常發右上腹痛,近來發作頻繁,經蘇州博習醫院攝片,證實爲膽結石,建議手術膽囊切除。患者經濟困難,且害怕手術,每天唉聲嘆氣,猶豫不決,到葉先生處就診,觀其皮膚呈老黃色(深暗黃色),眼結膜呈綠黃色,患者稱近兩三個月來,右上腹大痛,已發作十多次,甚爲痛苦。黃疸在這4年中始終未退,大便乾結,五六天解一次,似糞,小便量少。測其體溫正常,右上腹有輕度壓痛,診其脈沉弦,舌苔黃且厚。證屬肝氣鬱結,邪滯膽腑。用方:大柴胡湯加味

處方:柴胡二錢,黃芩一錢,枳實二錢,半夏二錢,芍藥二錢 ,茵陳三錢,鬱金二錢 生大黃二錢,生薑一錢,大棗二錢。另以豬膽汁做成丸藥,一日兩次,一次三錢。

藥後一個月,患者疼痛次數逐漸減少,大便也漸漸通暢,小便量增多。皮膚和眼結膜的黃疸漸變淡。患者自以爲病癒而停藥,照常勞動。約經三四個月,因喫了油炸花生米,又突然發作,右上腹疼痛、惡寒發熱,噁心嘔吐、皮膚和眼結膜又出現黃疸,仍以大柴胡湯加黃連山梔子。藥物:柴胡二錢,黃芩二錢,枳實二錢, 半夏二錢,芍藥二錢,茵陳三錢, 鬱金二錢,生大黃三錢 生薑一錢 大棗二錢 黃連一錢,生山梔子二錢,上方服用一個月後,用鬱金、薑黃、豬膽汁各等分練密爲丸,以春柴胡二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枳實三錢(一日量),煎湯送服。這樣連服三個月,以後兩年內未見覆發。

從以上兩案,可知膽囊炎、膽石症患者的“腹痛”、“發熱”、“嘔吐”、“便祕”等諸證,大多爲大柴胡湯的主證範圍,因此運用此方治療,實是方證相應治病原則的最好體現。他在臨牀上如見有嚴重便祕者,可加芒硝。如有嚴重黃疸者,可加熊膽、豬膽汁、茵陳、梔子等藥。在疾病得到控制時,可用四逆散調服,以防復發,如案二。葉老通過對多年用大柴胡湯的經驗後得出:方中君藥用柴胡用春柴胡爲宜。

2、大黃附子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葉氏認爲“脅下偏痛”、“發熱”等證,爲膽囊炎膽石症的常見症狀。因此,大黃附子湯也能用來治療膽囊炎,膽結石而腹痛者。

案一:薛某,女,40歲。時見右脅下疼痛,或隱作,或劇痛,經X光造影檢查,診斷爲膽結石症。常因食油膩食物後右脅下疼痛發作並加劇,大便乾結,3~5天一行,苔黃,脈弦。予大黃附子湯,服1貼後即明顯減輕,後連續服20帖,完全恢復正常,疼痛消失,上班工作。

按:本案中患者,因膽石症,而引起右脅下疼痛不止,並伴有大便乾結,這與大黃附子湯的主治證候羣是相符的,故僅用大黃附子湯原方1貼即可見效。葉氏認爲:“附子、細辛爲興奮性逐寒鎮痛藥,對於貧血虛寒性神經疼痛攣痛等有奇效。伍以大黃以疏通腸管,協助附子、細辛之溫運疏通,則有相得益彰之效,用於寒凝氣滯之腹脅攣痛,而兼大便不下者殊合。”膽囊炎、膽結石之疼痛常因寒凝氣滯而致,且腑病“以通爲用”,故用大黃疏通之力而輔附子、細辛止痛之效。故本方用於膽囊炎,膽石症之疼痛者其效如響。

3、茵陳蒿

《傷寒論·陽明病篇上》:“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篇》:“谷疸,寒熱不食,心胸不安,久久發黃,茵陳湯主之。”又云:“黃疸,從溼得之,一身盡發熱,面黃肚熱,熱在裏,當下之,宜茵陳蒿湯。”茵陳蒿湯爲著名的黃疸病專藥,尤其對炎證性黃疸效果頗佳。葉老認爲他有清涼,利尿,膽道消炎,清利膽汁作用。現代實驗也證明了茵陳茵湯能促進膽汁的分泌,有很好的利膽作用,葉老常用此方合大柴胡湯治療膽囊炎,膽結石引起的黃疸。

案一:劉某,男,41歲,小學校長

初診:1953年6月9日,患膽石症五六年,經多方醫治,不能根除,後外科醫生建議手術摘除,患者躊躇不決,返時路過蘇州來葉先生年門診。觀患者形情抑鬱,形體消瘦,面色黝黑,體溫正常,皮膚爲青褐色,眼白(球結膜)呈青綠色,全身皮膚瘙癢落屑。上腹無劇痛,然覺常有悶痛感,有時放射至肩背部。小便呈深褐色。證屬陰黃之證兼有瘀血。用方茵陳蒿湯合大柴胡湯。

藥物:柴胡二錢,黃芩一錢,芍藥二錢,半夏二錢,枳實二錢,茵陳蒿三錢,山梔子二錢,制附子二錢,乾薑一錢,當歸二錢,仁二錢,大棗地錢(切)。另經鬱金薑黃豬膽丸,一日兩次,一次三錢,湯丸交互間服。另囑於大便不行時用大黃一錢,玄明粉三錢,開水泡浸頓服

囑患者儘量多喫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結果:患者堅持服中藥並同時進行飲食療法,兩個月後來信稱:不服瀉藥(大黃、玄明粉)每天大便自能排去,上腹部悶痛好轉,皮膚痛癢漸退,皮膚及眼結膜的黃疸亦有改觀。囑按此法再服3個月,患者執行後,來信說症狀已完全消失了。按:黃疸—“證”,有陽黃、陰黃之分。陽黃髮病較急,病程較短,色黃如橘子色且鮮明,發熱口渴,小便短少且黃赤,舌苔黃,脈數。多熱證,實證。治療多以清熱利溼退黃放爲主要方法,茵陳蒿湯爲代表方。陰黃髮病較饅,病程較長,色淡如煙燻且晦暗,口小燕子淡不渴,大便溏泄.舌苔白膩,脈緩。多屬寒證、虛證,一般常用《醫學心悟》中的茵陳術附湯,然而本案中,患者表現爲一派陰黃證候,葉老處以茵陳蒿湯合大柴胡湯,而收到退黃治病的良效,可見葉老用古方並不拘於古代常法。同時,在本案中也體現了葉老的飲食療法的思想。

4、梔子豉湯

《傷寒論》76條:“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77條:“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78條:“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葉老認爲梔子能解熱,消炎,特別對於急性膽道炎引起的黃疸有很良好作用,再配以豆豉此方爲解熱,解毒,消炎劑。他在《古方臨牀之運用》主爲此方的運用,包括急性膽道炎,卡他性黃疸心中懊憹者。他臨牀中常用本方治療膽道炎症,他在本書關於本方的按語中指出:“梔子豉湯,主爲膽道清涼、解熱、解毒消炎劑,據於經驗,凡卡他性黃疸,以本方加茵陳蒿,有非常顯著之療效。”

河南鄭州王平全:善用經方治腹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