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魔衆”——《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學記(28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學記(29)

【彌勒。以是因緣。汝應當知。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佛說了,由於前面這個緣故、因緣,你應當要知道。世尊叫着彌勒就是叫着我們大家,彌勒菩薩何嘗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倒是真的,他代表我們請法,代表我們接受佛的教誨。

底下這一段非常重要。說有四種辯才,這是佛經上常講的“四無礙辯才”,如來果地上具足的大德大能,四無礙辯。『一切諸佛之所宣說』,佛爲一切衆生、爲九法界衆生講經說法,無礙辯才,這是佛所說的,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多數熟知的。可是還有四種辯才是『一切諸佛之所遮止』的,“遮止”就是禁止,不許可的,這四種的確我們不知道。正因爲我們不知道,所以在末法時期才演變成一個不良的後果,那就是“聽騙不聽勸”。想想看,騙人的人他要沒有辯才,你怎麼會被他騙了?“信假不信真”,沒有辯才的人你也不會去信假。可見得假的、邪的,他也是有無礙辯才。這種無礙辯才,佛所禁止的。

佛很慈悲,孔老夫子就不慈悲了。你們念孔子公的書,你看孔老夫子做魯國的大司寇,他一上任,就把少正卯抓來把他殺掉,什麼原因?沒罪過,沒有什麼原因。孔老夫子爲什麼把他殺掉?就是他有無礙辯才,邪知邪見。孔老夫子看到這個人還得了,辯才無礙,就是到處欺騙衆生,沒有別的原因,就這個道理,就把他殺掉。佛不是,佛很慈悲,佛不殺人。

我們繼續看下面經文。

【云何名爲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

下面先說明佛的四無礙辯才,這有四種。

第一:

【所謂利益相應。非不利益相應。】

這是第一種。諸佛菩薩的“四無礙辯才”,一定是與利益相應;換句話說,他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令一切衆生得最大的利益,如果說叫衆生不得利益的,佛決定不說。什麼叫利益?一切經裏面說得很清楚,假如說現前得利益,來世不得利益,後世不得利益,佛說這不是真正的利益。我們必須要知道,生命是永恆的,這是稍稍涉入佛法的人都能夠理解的。而身命是短暫的,身體在這個世間是很短暫的,生命是永恆的,這就是說明有三世。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衆生,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假如說在這一生當中能得利益,來生不得利益;來生的時間長,在六道里無論哪一道,生命都比人道來得長久,這是佛在一切經裏面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我們覺悟的人、明白的人,眼光要看的深遠,來生不能不考慮。假如來生得利益,後生也得利益,這就是講生生世世都得利益,這才叫真的利益,究竟圓滿的利益。大乘經論都是以這個目標來宣講的。由此可知,佛不僅僅是教我們現前得利益,我們一定要曉得佛在經上講的利益的定義。

第二:

【與法相應。非不與法相應。】

法是什麼?是佛陀所講的一切教法,佛的教誨。佛的教誨是依什麼說的?一切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佛依實相而說,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諸佛菩薩所宣說的,一定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與法相應。所說都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本人。與此相背的,諸佛菩薩決定不說,這個我們要知道。

第三:

【煩惱滅盡相應。非與煩惱增長相應。】

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法,決定是幫助我們斷煩惱,煩惱輕,智慧就長。煩惱跟智慧恰恰是對立的,就如同明暗一樣,黑暗去了,光明就來,有了光明,黑暗就沒有了,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光明的。所以學佛如果學的煩惱還天天增長,那就應當要反省,學的不是佛法,所聽的不是佛經。如果是佛所說的經,佛菩薩所講的法,決定是幫助你減少煩惱。學佛的人他的效果必然是煩惱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我們只說到這個地方,能夠一月比一月少就很不錯了。如果能夠一個禮拜比一個禮拜少,你不是凡人,你不是普通人。決定是煩惱少,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一月比一月增長。智慧是什麼?對於自己、對於境界,一切人一切環境當中,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而不會被迷惑,清清楚楚。

生活當中就是定慧等學。定慧在哪裏學?生活當中學。如果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慧;能在這個境界裏如如不動,那就是定。定跟慧是同時有的,絕對不會說我有慧沒有定,那個慧是邪慧,不是正慧。有定,定中生的智慧,那是真智慧,樣樣清楚,如如不動。在這個境界裏絕對不會起心動念,沒有妄想執着,心永遠是清淨的,你才能看到這個世界千變萬化。從靜觀裏面,你就瞭解這個時代的衆生他們在想什麼、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在說什麼,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你纔有能力去度化衆生,講經說法才能夠契機契理。理就是與法相應,機就是滅煩惱,與利益相應,與滅盡煩惱相應,這就契機。

第四:

【涅槃功德相應。】

『涅槃功德』是從果報上說的。涅槃是什麼意思?不生不滅,絕對是與不生不滅的功德相應。功是你修學的功夫,德就是你得到的果報,果報是“不生不滅”。如果證得,那麼不生不滅什麼時候可以得到?現前得到,這個句句都是真實話,這個不是假的,現前得到不生不滅,不是說死了以後纔得到,那不是佛說的。涅槃是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就是“了生死”,是現前所證得的。

佛的四無礙辯才一定與這四樁事情相應,如果是這種說法,你就曉得這是諸佛菩薩的正說,與這四個相應。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彌勒。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說法者。應當安住如是辯才。】

佛叫着彌勒菩薩說,實在就是囑咐我們。『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的二衆,『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的二衆,四衆弟子都有責任弘法利生。所以弘法利生並不是出家人的專利,出家人實在講他是應當要做的。好比學校,出家人是專職的教員,他是專職教員他當然天天要教書,天天要上課。在家居士是兼任的教員,他可以來上課,他也可以不來上課,他不是專任的,他是兼任的。所以,四衆弟子都有這個責任。你要代佛說法,你要自利利他,佛說了,『應當安住如是辯才』,你要把這四句話牢牢的記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給一切衆生做榜樣,要給一切衆生做好樣子,這就是利益衆生,這就與利益相應。真正做個好樣子,必定是跟如來的教誨相應,佛教我們應當要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譬佛教給我們三福、六和、六度、十願,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這是與法相應。法一定與理相應,這是深一層的說,法一定與理相應,如果法與理不相應,那個法不是正法。依教修行的人,一定是煩惱輕,智慧長;依教修行的人,必然是趣向大涅槃功德相應。這是無論在家出家的弟子,要爲一切衆生說法,一定要與這個相應。

——文據淨空法師相關講座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