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此时的刺字已经有一定的人文关怀了,轻罪会刺在耳后,重罪才刺额面。对人的伤害也没有墨刑那么刻骨了,是可以去掉的。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人们再也无暇文化生活,纹身逐渐势微,而各国朝廷为了尽快稳定,墨刑再次被正式用在了刑罪上。随后被统一天下的宋朝广泛应用。

但为了显示与落后的墨刑没关系,改用刺面、刺字、刺青等称呼,文字上顶多用 “涅”、“黯”、“黥”等行文,表示下刺字的部位,但绝对不提墨刑,墨刑是什么?不知道,是洋文里表示机器的那个单词吗?

好吧,不提也罢,“沉墨是金”。

不过,此时的刺字已经有一定的人文关怀了,轻罪会刺在耳后,重罪才刺额面。对人的伤害也没有墨刑那么刻骨了,是可以去掉的。

如何去除纹身刺字

说到去除纹身,现代医学要方便安全的多,但在中国古代,就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了。清除纹身属于外科医术,由于消毒麻醉技术的不完善,外科是中医比较薄弱的技术,在史料里的记载也是只言片语。

方法一:以毒攻毒,以伤盖伤。

前面说的那个禁止纹身的京兆尹薛元赏,他消除的办法就是在纹身上用艾灸烧烫(中医称斑灸)损毁原来的图案,背后一片黑就只能写金字儿了,什么美人儿、张飞、怪石,都文不了了。你不是喜欢疼吗,那就疼个够吧。(《酉阳杂俎》(京兆薛公元赏)市人有点青者,皆炙灭之。)

方法二:敷药

狄青年轻时因坐牢被刺过面,后来成为了宋仁宗时期的枢密使(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宋仁宗曾劝狄青去掉脸上的刺青,“帝尝敕青傅药除字”。说明已经可以用药敷的办法消字了。具体是什么办法,传记里没说。

跟南宋同时期的金正大五年,有一本叫《儒门事亲》的医书,里面介绍了一个“取雕青”方:用水蛭阴干碾末,先以白马汗擦青处,再用白马汗调水蛭末涂之即可。

估计是古人取水蛭有溶血之性借以溶去旧痂,选白色用来对抗墨迹之黑,用汗液的思路只能揣测,也许是因为汗里除了水分之外,还有大量的盐,可以杀菌(类似后世的擦盐法)?用马的汗液就比较怪异了,是不是因为量多且方便收取?但汗液里是有尿素的,这味道,估计热心的于谦老师是深有体会的。

至于这个方法是否有效不好说,但起码不会有害。没准儿同气相求,还容易驯服马匹呢,可以转行当个马术饲养师,收入也挺高的。

在宋朝刺面还有一个重大变化:被全面用在了非犯罪群体---军人---之中。

宋廷会在新兵的脸上刺字(大多还会在左手加刺),当时称招募兵士的工作为“招刺”。根据《嘉泰会稽志》和《宋史兵志》记载,招刺过程是这样的:身体检查合格以后,先在脸上刺字,然后再发衣服和鞋以及军饷。(“然后黯面,而给衣屦、缗钱,谓之招刺利物”)

可见,刺青是新兵身体健康的合格证(会不会是紫颜色的),也是领钱粮的工资卡。

招刺的产生跟宋朝组建军队的制度有关。

中国各朝的兵制非常复杂,但可粗略分为两种建军制度:军户制(府兵制)和募兵制。军户制就是终身军人制,军人平时被朝廷给的田地奉养着,并免纳粮交税,但遇到战争要必须参战。而募兵制的军人是朝廷花钱雇来为自己打仗的。换句话说,军户制的兵跟朝廷是捆绑在一起的,而招募来的兵更多是出于无奈上的战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