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此時的刺字已經有一定的人文關懷了,輕罪會刺在耳後,重罪才刺額面。對人的傷害也沒有墨刑那麼刻骨了,是可以去掉的。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戰亂人們再也無暇文化生活,紋身逐漸勢微,而各國朝廷爲了儘快穩定,墨刑再次被正式用在了刑罪上。隨後被統一天下的宋朝廣泛應用。

但爲了顯示與落後的墨刑沒關係,改用刺面、刺字、刺青等稱呼,文字上頂多用 “涅”、“黯”、“黥”等行文,表示下刺字的部位,但絕對不提墨刑,墨刑是什麼?不知道,是洋文裏表示機器的那個單詞嗎?

好吧,不提也罷,“沉墨是金”。

不過,此時的刺字已經有一定的人文關懷了,輕罪會刺在耳後,重罪才刺額面。對人的傷害也沒有墨刑那麼刻骨了,是可以去掉的。

如何去除紋身刺字

說到去除紋身,現代醫學要方便安全的多,但在中國古代,就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了。清除紋身屬於外科醫術,由於消毒麻醉技術的不完善,外科是中醫比較薄弱的技術,在史料裏的記載也是隻言片語。

方法一:以毒攻毒,以傷蓋傷。

前面說的那個禁止紋身的京兆尹薛元賞,他消除的辦法就是在紋身上用艾灸燒燙(中醫稱斑灸)損毀原來的圖案,背後一片黑就只能寫金字兒了,什麼美人兒、張飛、怪石,都文不了了。你不是喜歡疼嗎,那就疼個夠吧。(《酉陽雜俎》(京兆薛公元賞)市人有點青者,皆炙滅之。)

方法二:敷藥

狄青年輕時因坐牢被刺過面,後來成爲了宋仁宗時期的樞密使(國家最高軍事長官),宋仁宗曾勸狄青去掉臉上的刺青,“帝嘗敕青傅藥除字”。說明已經可以用藥敷的辦法消字了。具體是什麼辦法,傳記裏沒說。

跟南宋同時期的金正大五年,有一本叫《儒門事親》的醫書,裏面介紹了一個“取雕青”方:用水蛭陰乾碾末,先以白馬汗擦青處,再用白馬汗調水蛭末塗之即可。

估計是古人取水蛭有溶血之性藉以溶去舊痂,選白色用來對抗墨跡之黑,用汗液的思路只能揣測,也許是因爲汗裏除了水分之外,還有大量的鹽,可以殺菌(類似後世的擦鹽法)?用馬的汗液就比較怪異了,是不是因爲量多且方便收取?但汗液裏是有尿素的,這味道,估計熱心的于謙老師是深有體會的。

至於這個方法是否有效不好說,但起碼不會有害。沒準兒同氣相求,還容易馴服馬匹呢,可以轉行當個馬術飼養師,收入也挺高的。

在宋朝刺面還有一個重大變化:被全面用在了非犯罪羣體---軍人---之中。

宋廷會在新兵的臉上刺字(大多還會在左手加刺),當時稱招募兵士的工作爲“招刺”。根據《嘉泰會稽志》和《宋史兵志》記載,招刺過程是這樣的:身體檢查合格以後,先在臉上刺字,然後再發衣服和鞋以及軍餉。(“然後黯面,而給衣屨、緡錢,謂之招刺利物”)

可見,刺青是新兵身體健康的合格證(會不會是紫顏色的),也是領錢糧的工資卡。

招刺的產生跟宋朝組建軍隊的制度有關。

中國各朝的兵制非常複雜,但可粗略分爲兩種建軍制度:軍戶制(府兵制)和募兵制。軍戶制就是終身軍人制,軍人平時被朝廷給的田地奉養着,並免納糧交稅,但遇到戰爭要必須參戰。而募兵制的軍人是朝廷花錢僱來爲自己打仗的。換句話說,軍戶制的兵跟朝廷是捆綁在一起的,而招募來的兵更多是出於無奈上的戰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