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贩子”在北京行话叫“拼缝儿的”,而上海人称之为“黄牛党”,近年来上海方言还称“打桩模子”,还有更形象的比喻把这类人称之为“票虫儿”。

黄牛党来源于上世纪公家发放粮票,有人倒卖,那个时期并不叫黄牛,只称呼倒票人,到了21世纪出现倒卖火车票,景区旅游票,演唱会票等,现在统一称为黄牛党。

现在一说,“黄牛党”大家都会明白说的是什么人,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叫呢?

旧社会,拉车的都穿黄马甲,所以老百姓都叫“黄牛”车,后来交通虽然渐渐发达,但是火车、汽车票都很难买到,拉车的车夫们因为经常在火车站、汽车站跑,就和车站卖票的混熟,有的时候老百姓就找他们帮忙买票,车夫们也得到一定的小费,但不多,后来,一说买票老百姓就说找“黄牛”啊。其实“黄牛”们旧社会就有的,损害老百姓的利益。

还有一种可信的说法是牛有很多种,其中黄牛皮硬毛多,一年换两次毛。所以黄牛党是挣毛利的意思。加上黄牛在农村一般是肉用居多,不做苦力的,有偷闲的意思。所以黄牛党被指做贬义。

“党”是上海人在替社会现象分类时最惯用的概念系统。

“黄牛群之骚然”的现象。“黄牛”是上海滩的特色已有两个世纪的发展史了,昔日的“黄牛党”,所从事的是被过度分化的中介行为。就现象而言,它被定义为“恃气力或势力,采购物资及票务凭证后高价出售以图利”。

他们在解放前倒黄金,在文革时倒诸如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等各类票证。新世纪,“黄牛”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开始倒大剧院戏票,倒热线火车票,直至倒世界第一的磁悬浮票。想想,也是挺厉害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