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一一(爸媽精讀主筆)

性別標籤,是一場無休無止的輪迴

最近看《少年說》,有一個讀初一的女孩,站在天台上,當着同學和老師的面大聲質問:

我媽媽在家總是和我說,女孩子就要多做家務。所以,家裏的家務幾乎都是由我來做。有時候,我想休息一下,媽媽就說,你以後嫁人了,難道還讓你老公來幫你做家務嗎?

最近,我媽媽又讓我開始學做飯了。我一不想學,我媽媽就說,你以後嫁人了,難道還要你老公來幫你做飯嗎?我今天就想問問媽媽,我老公爲什麼就不能幫我做呢?

女孩剛說完,臺下一陣歡呼。看到這裏,我本來很欣慰,現在的女孩覺醒的很早,比當年的我強太多了。

接下來,媽媽在天台下面問:“假如你老公也不會做家務,你該怎麼辦?”

女孩說:”那我就生個女兒,讓我女兒幫我做。”

臺下的老師、同學,臺上的主持人,同時鬨堂大笑。我卻一瞬間心裏湧上徹骨的悲哀。

看似覺醒的女孩,其實不過是一種本能的反抗。哪裏有什麼覺醒,多少年了,我們的教育,仍然給孩子貼着這樣古老的標籤:

你是女孩,你要學會做家務;

你是女孩,你不能把頭髮弄那麼短;

你是女孩,你要矜持一點;

你是女孩,你適合學文科...

天台喊話結束後,主持人問媽媽爲什麼想讓女兒學做家務學做飯呢?

媽媽回答,因爲我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性別刻板印象”,也就是性別偏見。幾乎所有人,對性別都有根深蒂固的先天認知,比如女人就要溫柔,女人就要賢惠...

一代一代,關於女孩要做什麼,似乎從一出生起,已經命中註定。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說過:“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這就是我們的“性別標籤”。其他所有的教育,都以性別標籤爲綱領。

你再努力,也不過是在既定的軌道里撲騰。

性別標籤,女孩“不聰明”背後的元兇

學生時代,我的數理化成績特別差。物理化學最差時候只有30多分。

在小學五年級之前,我的數學成績總體算優秀。

我記得考過幾次100分,每次考了100,爸媽會說:“女孩子總是笨一點,別看現在考得不錯,再大點數理化肯定不行。”

如果數學沒考好,爸媽會說:“哎,女孩就是不如男孩聰明啊,這麼刻苦也學不好數學。以後也一定會越來越差,高中一定要學文科。”

然後,我果然一路差下去了。五年級時數學只有80多分,六年級時70多分;初中加了物理化學後,也從來都是及格線徘徊。

高中就更慘不忍睹了,物理化學沒及格過,數學也剛及格。後來文理分科後,才總算鬆了口氣。

回憶小時候的心理活動,每次爸媽這麼說,我都會深以爲然。他們是大人,自然比我有見識。

我也開始堅信,女孩確實沒有男孩聰明,確實不適合學數理化。直到今天,我也很難擺脫這種認知。

當我成年後,瞭解了一些心理學知識,我才意識到,其實從我堅信自己學不好的那一刻起,我已經徹底沒有了學好的可能性。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自證預言”,是指如果你相信某件事情會發生,那這件事情最終真的會發生。比如,父母預言,你不適合學數理化,你的數理化真的可能會越來越差。

因爲如果數理化考好了,你會想,這不過是偶爾的。如果考差了,你會想,確實不適合。

這種思路的指引下,你會形成心理學家說的“僵固型心智”,不再願意爲數理化付出努力,認爲自己註定學不會,那還努力幹嘛?

最終,你果然活成了別人預言裏的樣子。

《理性的抉擇》裏提到“刻板印象威脅”,是指因爲擔心應驗他人對你所屬羣體的負面期待,而產生的焦慮。

有研究發現,僅僅在測試前問女性“你即將參加很難的數學測試,別人會怎麼看待你”。結果,女孩的平均分數下降了59%。

一旦給女孩貼上不擅長數理化的標籤,僅僅是要應付這個標籤,就要花費大量的力氣,甚至終生難以逃脫這個標籤給自己帶來的焦慮。

在《未來孩子的腦計劃》裏,魏坤琳教授提到,有統計表明,女性的智力分佈比較平均,而男性的智力分佈範圍更廣。

智商高於130的人羣中男性要多於女性。低智商的男性羣體也顯著多於女性。對大部分人來說,兩性的智力區別並不大。

放下性別偏見,撕掉性別標籤,女孩的理科學業成就,從來不會比男孩差。

性別標籤,毀了女孩的職場生涯

朋友左左,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學歷。

在結婚之前,左左是某排名前十的雜誌主編。懷孕後,左左就在衆人的驚詫中,放棄了前程似錦的工作,做了全職媽媽。

這和她小時候接受的教育關係很大。左媽貫徹始終的教育方針,一直都是“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儘管左左讀書時成績炸天,左媽也不會表揚和欣喜。相反,總是耳提面命地告訴左左,女人不需要事業,不需要野心,女人只要有個好老公就夠了。

所以,左左雖然看起來優秀,又是名校又是高學歷,工作能力也很強,但骨子裏卻從不把事業當回事。或者說,她覺得學業、事業,只是讓她站得更高一點,方便遇到優質老公。

有這種觀念的中國家庭,並不在少數。我記得小時候,隔壁鄰居女兒,成績特別優秀。

但是我經常聽到鄰居阿姨罵女兒,嫌女兒爲了寫作業不及時做飯,耽誤弟弟看書學習,以後找個好老公就好了,學什麼習?

過了這麼多年,我們當然不再會這麼極端,全社會都已經開始支持女孩讀書,認爲讀書很重要。

可是,骨子裏呢?父母可以問問自己,你覺得女兒嫁得好和事業好,哪個更重要?

只要有一絲遲疑,其實問題的本質依然沒有變。女孩仍然是隨時可以爲了家庭放棄事業,也應該爲了家庭放棄事業。

那放棄事業後的結局呢?

朋友左左經常和我說,她的脾氣越來越暴躁,無論是對孩子還是老公,都越來越缺乏寬容之心。

當女人失去事業,終日困守在柴米油鹽中,再強大的自信,也都有可能被時間摧毀。沒了信心,生活的所有瑣事,都可以隨時成爲點燃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

錢鍾書和楊絳結婚時,父親錢基博要求楊絳辭職做主婦,專心照顧錢鍾書。楊絳的父親楊蔭杭立馬反對道:“我培養的女兒可不是給你們錢家做老媽子的啊!”

我們父母,就是要拿出這樣的底氣和見識。從女兒小時起,就要將這種觀念種在孩子的心裏。

撕掉女兒的性別標籤,所有的教育才有意義。

性別標籤,讓女人在家庭裏失去了底氣

佟麗婭和陳思誠相識相愛於《北京愛情故事》。2014年,二人結婚。

在我看來,陳思誠娶了佟麗婭,簡直就是走大運的一隻青蛙,碰到了金光閃閃的公主。

現實卻讓我大跌眼鏡。陳思誠反倒是強勢一方。當初公佈戀情,是佟麗婭主動。

從婚後各種場合的採訪,也能看出陳思誠的肆無忌憚,佟麗婭的謹小慎微,甚至可以說是卑微。

在出軌前,我記得佟麗婭有一次在接受採訪時被問道,老公有情敵你會怎麼辦?

佟麗婭說:“我只能好好表現了”。

陳思誠在旁邊大言不慚,說一夜情比比皆是,認爲每一個人都會有背叛。

佟麗婭最後又說了一句“我覺得回家就好吧”。

陳思誠出軌後,佟麗婭的表現更讓我覺得憋屈。一朵鮮花被拱了還不算,拱的人竟然還嫌棄,更憋屈的是這朵鮮花還不懂反抗。

這樣的表現,讓人瞠目結舌,卻又有跡可循。

在結婚前,佟麗婭爸爸上綜藝節目,給女兒送祝福時說:

到了陳家之後要多幹一些活,多做飯,到了以後伺候伺候他。

女婿出軌後,佟麗婭爸爸說:“如果你離婚就是丟我們家的人”。

如果一個女人,從小被灌輸自己以後就是老公的保姆,一輩子還要從一而終。即使再漂亮再優秀,在婚姻裏,也仍然沒有底氣,面對出軌,也依然覺得是自己的錯。

值得慶幸的是,經歷出軌風波後的佟麗婭,撕掉了原生家庭貼給她的標籤,活得氣場全開。

當父母給女兒貼了性別標籤後,女人在家庭裏,註定抬不起頭,直不起腰,唯老公馬首是瞻。

這樣的婚姻,離幸福永遠最遠。

性別標籤,男孩女孩都是受害者

性別標籤,在男孩身上同樣存在。

父母經常強調讓男孩堅強勇敢,有淚不輕彈。這種角色定位,其實很容易導致男人形成癌症性格。遇事喜歡憋在心裏,表面上很少流露出負面情緒。

科學家說,癌症性格的人習慣剋制、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總是在生悶氣。他們往往心理脆弱,經不住打擊,又總覺得孤獨、無助,活得很累。這種人的腫瘤發病率,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

性別標籤,在家務上也非常明顯。父母有多強調女孩必須學會做家務,就有多不樂意讓男孩也學做家務。

婚姻裏那麼多理直氣壯的隱形爸爸,根源就在這裏。如果父母從小告訴兒子,你要學會做家務,學會照顧家人,隱形爸爸一定會越來越少。

不要再讓性別標籤,成爲孩子終生的枷鎖。

撕掉性別標籤,讓孩子做孩子自己。他想做什麼,都應該出於內心的選擇。

當父母放下性別偏見,孩子的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選擇。他會忠於本心,活出自我,活出你意想不到的精彩。

作者簡介:柳一一,富書籤約作者,兒子一歲,親子諮詢師,重度閱讀者,年閱讀100本+,給孩子最好的愛,是和孩子一起終身成長,風景從來都在路上,簡書@柳一一。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shenduwenhu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