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知了,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也是常见的创作题材和意象之一。它可以是儿童童趣的体现;又因其“居高枝鸣叫,饮露水生存”的习性,也可以是作者喻其高洁,借以自况……

一、《蝉赋》(东汉·曹植)[节选]

……

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

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

我们都知道曹植是曹操之子,其文学造诣非常高,七步成诗的典故人人熟知,谢灵运评价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篇《蝉赋》是历代诗、赋作品中“蝉”出现最早的、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一篇。曹植以写蝉来感生世,他笔下蝉的命运就是他生世的生动写照。其中佳句尤以这里节选的两句最佳,我记得电视剧《琅琊榜》中朝堂辩论后周老先生与梅长苏长亭相见并问道:“不知足下可知黎兄佩戴此蝉的寓意?”梅长苏就引用了这两句话。

二、《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是诗人身陷囹圄之作,当时他刚升为侍御史不久,却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用典自然,以蝉喻己,语多双关,最后以反问的形式把蝉与己、心与物联系在一起。正是这裂帛一问,才使《在狱咏蝉》这首诗成为唐诗的卓荦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多宫体艳诗之上。

三、《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由诗题可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旅途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鸣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来捉蝉。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正如诗中所写的小牧童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捕蝉的经历。

四、《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公元1181年,因受奸臣排挤,他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这首词便作于此期间,他常来上饶城西约四十里的黄沙岭游玩,这一带风景优美,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图。

五、《早蝉》(唐·贾岛)

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

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

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若问此心嗟叹否,天人不可怨而尤。

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据说当时的长安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僧“敲”月下门,推敲之由来),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他的诗“清奇僻苦主”,在晚唐形成流派。

六、《雨霖铃·寒蝉凄切》(北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这首词是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通过景物的描写,将凄凉的氛围营造出来。

七、《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首诗是诗人泛舟若耶溪(在今绍兴境内)的所见所闻,也寓含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五六句通过蝉、鸟之鸣,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

八、《初秋行圃》(南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这是一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以描写蝉为出发点,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

九、《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北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已三年,仕途的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开头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之大很不常见;所表现的,是词人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十、《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ruí)指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诗人将蝉人格化。后两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