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说:事在人为。佛家说:凡事皆讲缘。这两家之说都有以偏概全之嫌,如贾岛之苦吟诗人,两句三年得,只要他慢慢推敲,无需缘分亦能为之。然而这世上,又有太多的千古佳句是在机缘巧合下写成的,早一点,晚一点,或许便是错过。

唐代诗人李涉被贬途径润州,在极度苦闷与寥寂中,登上润州城外的鹤林山,偶遇鹤林寺僧,闲聊几句后豁然开朗,写下了名篇《提鹤林寺僧壁》。贬谪、润州、鹤林寺、寺僧,缺一样,李涉或许便与这诗无缘了。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李涉大概也是一位诗红人不红的诗人,这首诗中的“偷得浮生半日闲”就特别受文艺青年的待见。苏轼曾化用该句,在其《鹧鸪天》中写道:“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现代人不会写诗作词了,但是很会“拿来主义”,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去山林海边度假,常常会说自己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整首诗都落在一“闲”字上,而“闲”与“忙”相对。诗人在忙什么?原来他“终日昏昏”的忙于“醉梦间”。喝酒本是闲暇之余之事,而诗人去忙于把自己灌醉,可见他是在借酒消愁。他或许是因自身被贬流放而烦心,又或许他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担忧。总之,他的心中似有一块石头放不下,他被困扰中,终日不得安闲。

诗人在百般苦寂中,发现明媚的春天即将逝去,他想到人生岁月就如这春光一般,短暂即逝。他不甘就此沉沦,枉费青春,因此他强打起精神,走出户外。一个“强”字,不正是儒家事在人为精神的体现么?

鹤林寺是润州名寺,南朝宋武帝刘裕少时曾在此砍柴谋生,因在此梦见仙鹤,登基后遂改名鹤林寺。诗人来到鹤林寺,碰巧遇到了僧人,佛渡有缘人,他与僧人并不是擦肩而过,而是彼此闲聊起来。聊了什么,诗人没有说,但是聊完以后,困扰诗人的苦闷也随之而去。

想来,所聊之事,即是佛家常说的“放下”,“看破”,如果不能彻底放下,那就暂且放下,如果不能彻底看破,那就姑且看淡。所以,诗人“偷”来了道家之物“浮生”,而诗人是儒家夫子,道家之物终不能为儒家所常用,故所“偷”之“闲”仅仅是“半日”而已。往后如何,便全看诗人如何掺兑儒佛道三家的比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