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是明代大才子,他的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可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提并论,难分仲伯。他在其《升庵诗话》中评价杜甫诗句“江平不肯流”说:“意求工而语似拙”。这句诗出自《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二首·其一》:

山豁何时断,江平不肯流。稍知花改岸,始验鸟随舟。

结束多红粉,欢娱恨白头。非君爱人客,晦日更添愁。

广德元年(763年),杜甫客居阆中(今属四川)的女儿生病,杜甫“自梓入阆,冬末复归梓,明年初春又至阆。”杜甫晚年生活窘迫,常常需要达官贵人的救助,这首诗当是广德二年(764年)正月的应酬之作。

诗题点名时地人事。王使君指阆中刺史王调露。晦日是古代一个重要节日,一般指月末的最后一天,尤以正月晦日为甚。江指嘉陵江,黄家亭子即嘉陵江中游阆中城内一景点。所以这首诗所写,大概就是杜甫在晦日这天陪同王刺史泛舟览江过节。

前四句写江上之景,四句四景。“山豁”形容两山之间开了个口子,犹如李白诗“两岸青山相对出”,此处指锯山关。贞观中,风水大师袁天罡观此处有王者之气,便奉唐代宗之命凿破山脉已断王气。

杜甫作为同时代的诗人,本该知道此事,而他却说“何时断”,仿佛这山已经断了千年,又或是虽短短几年,却仿佛历经千年,仿佛经历了一场时光旅行。

地势在平,波澜不惊的江水也是在流淌着的,即如他自己《晚登瀼上堂》诗中所云:“春气晚更生,江流静犹涌。”而现在杜甫却说“不肯流”这般违背自然之理的话,所以杨慎说它是拙语。

阆中古城

但是如果结合下句“稍知花改岸”或许便能理解,“稍”意为但是、只,“稍知花改岸”意思是只知道盛开的鲜花已经改移了地方。

杜甫像是做了个长长的梦,当他醒来,早已花落又花开;又或是此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江水也停止了流淌,当时间的车轮再次转动时,已是“花改岸”、“鸟随舟”。

我们不妨再回到首句“何时断”去理解“不肯流”,如果说杜甫把这几年的时间拉长到千年而感受不到“何时断”,那么此刻这一分钟或一秒钟,在千年的时间长河里,不就几乎化为零,那江水不就近乎停止了么?所以说,这四句其实是杜甫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有一点超前,而杨慎并没有get到。

不管如何理解,“不肯流”,看似妄语,实在饱含深情。古人多以江水东逝感叹人事无常,时光易逝。此时,杜甫也希望时间能够停下脚步。公元764年,杜甫距他生命的终点还剩下六年光景,他还有很多很多想要做的事情,可他不仅没有能力去做,甚至为了生活,还要陪同王使君应酬。

嘉陵江

后四句写席中情事。“结束”指衣服装束,粉红形容席间女子打扮的花枝招展,正与“欢娱”想应和。而在杜甫看来,如此的“欢娱”是浪费时间的,此时的他已是白发苍苍,所以他恨,他希望“江平不肯流”。

阆中王使君与杜甫并不是什么知己好友,他请杜甫宴席无非是给自己长点脸面,而杜甫为了生活也不得不赴宴,还要为此奉上一首诗。晦节这天有“送穷”的习俗,想到此,穷困潦倒的杜甫更加愁了。

杨慎说,杜甫这句“江平不肯流”不若李群玉乐府云“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又不若巴渝竹枝词云“大河水长漫悠悠,小河水长似箭流。”倘若以描写江水而言,杜甫却不如他们,但依小编之见,杜甫之语是非景语,而是情语啊!

大家觉得如何呢?不妨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