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和阿富汗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張騫、法顯、玄奘、馬可·波羅走過的絲綢之路見證了兩國燦爛的文明和悠久的友誼。張騫西行的終點,據稱位於今天阿富汗北部巴爾赫省首府馬紮裏沙里夫以西23公里,當時被稱爲“藍氏城”,來源於希臘語的Alexandaia(亞歷山大),系大月氏征服大夏(希臘化的王國,即著名的巴克特里亞)後佔有的領地,張騫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

【導語】大家知道今天的封面照片是哪裏嗎?可以先透露下這個地方在阿富汗,具體地名阿亞將在文末揭曉答案。中國和阿富汗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張騫、法顯、玄奘、馬可·波羅走過的絲綢之路見證了兩國燦爛的文明和悠久的友誼。今天就讓阿亞邀您共賞這顆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阿富汗素有“文明的十字路口”美譽,其與絲綢之路淵源頗深,折射了文明交融之美。

張騫是中國西行第一人,也堪稱第一個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在公元前138年47歲時的那次“鑿空(司馬遷語)”西域之旅,不但開闢了偉大的絲綢之路,還將中華文明的世界視野向西推進了數千公里,把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提升到了新高度,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漢武帝封其爲“博望侯”,有“廣博瞻望”之意。張騫西行的終點,據稱位於今天阿富汗北部巴爾赫省首府馬紮裏沙里夫以西23公里,當時被稱爲“藍氏城”,來源於希臘語的Alexandaia(亞歷山大),系大月氏征服大夏(希臘化的王國,即著名的巴克特里亞)後佔有的領地,張騫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此次堪稱中國“地理大發現”的旅行在阿富汗畫上了圓滿句號,也是阿富汗絲路之緣的肇始。上世紀20至50年代,美國和法國考古隊對藍氏城(現名巴爾赫城)進行了考古挖掘,所獲頗多,成果轟動世界,可惜未聽說有漢使者遺存。

張騫並未將自己的13年行程編撰成書,他的經歷記錄在《史記·大宛列傳》、《漢書·張騫李廣利傳》中,着墨不多,但他每向前邁進一步,每記錄一個細節,都是中華文明對外交往新的里程碑。在上述著作中,還記載了張騫在大月氏發現的來自“身毒”的蜀布和邛杖,第一次讓中國知道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叫“印度”,這也是目前已知中印交往的起點。

沿着絲綢之路,大月氏爲中華文明帶來了獅子。《後漢書》記載,漢章帝章和元年,“月氏國遣使獻扶拔、師子”,這裏的師子就是獅子。從此,石獅子成爲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月氏更大的貢獻,是推動佛教的發展和東漸。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者伊存把“浮屠教”(即佛教)等通過口述經典傳入東土。東漢明帝亦曾遣使者前往天竺求佛,在大月支遇到攝摩騰和竺法蘭,偕二人返國,獲漢明帝接見,後建立洛陽白馬寺,攝、竺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阿亞注:金庸迷們在這裏一定會想到韋爵爺),白馬寺因此被譽爲“中國第一古剎”。

大月氏後來分爲五部,其中一部發展成爲貴霜帝國,其治下產生了對佛教發展極爲重要的犍陀羅藝術,可以說,沒有犍陀羅藝術,中國文化史將被改寫。公元前6世紀末佛教在印度興起後,數百年間並無佛像,崇拜對象均以菩提樹﹑佛塔等代替。公元1世紀,佛教在犍陀羅地區(現阿富汗東部和巴基斯坦北部)成功融入了印度、希臘、波斯、羅馬、中亞元素,實現了里程碑式的發展。自此,佛像面容變爲橢圓,鼻樑高而長,頭髮呈波浪形並有頂髻,身披希臘式大袍,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而袒露右肩,這也是我們今天見到的佛像。同時,犍陀羅時期的佛塔建築也有較大發展,對印度原有的窣堵波式圓塔作了較大修正,基座層級加多加高,圓塔本身變爲基座一層,上部傘蓋亦加高增大,就是我們今天所見佛塔的原型。如果沒有犍陀羅藝術,就不會有中國文化中的石窟、佛塔、佛像等。

公元399年,65歲的東晉僧人法顯從西安出發西行求法,經陸路到達印度並經斯里蘭卡回國,歸來著有《佛國記》一書,記載了翻過帕米爾高原的經歷,描述沿途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他留下了“月氏王篤信佛法……供養三寶”的記載。法顯經過了今天的喀布爾,在楠格哈爾省停留了三個月。

玄奘被譽爲西行求法第一人,唐太宗李世民謂之“將日月而無窮,與乾坤而永大”。在取經途中,玄奘於公元628至629年經過今天的阿富汗,受到各王國的熱情歡迎。這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對阿富汗的描述,“迦畢試國週四千餘里,北背雪山,三陲黑嶺。國大都城周十餘里。宜谷麥,多果木,出善馬、鬱金香。異方奇貨,多聚此國。”玄奘還到過巴米揚大佛,《大唐西域記》記載,“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寶飾煥爛”,指的是西大佛,而它的東面有“釋迦佛立像高百餘尺”,指的是東大佛,這兩座大佛一千多年來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立佛。令人扼腕的是,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蓄意炸燬,成爲絲路歷史和人類文明史上的黑暗一頁。

鴕鳥也是通過絲綢之路從阿富汗傳到了中國,《舊唐書·高宗紀上》記載了吐火羅國“遣使獻大鳥如駝,食銅鐵,上遣獻於昭陵。”吐火羅國就位於今天的阿富汗。陝西著名的乾陵就有鴕鳥的雕像,同樣在乾陵61番臣像中,僅有兩尊背面字跡比較清晰,其中一人即來自阿富汗。

這裏需要提一下連接中阿兩國的瓦罕走廊。法顯和玄奘均曾途徑瓦罕走廊,唐朝大將高仙芝曾率輕騎通過瓦罕走廊攻滅小勃律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公元13世紀,馬可波羅經過瓦罕走廊進入中國,《馬可波羅遊記》記載了這裏有珍貴的寶石、威武的駿馬,空氣非常純淨,據說能治癒一切疾病。當時,馬可波羅病了幾乎一年,他後來接受當地人建議爬到山頂,在那裏病情得以痊癒。

15世紀,明成祖使者陳誠奉旨西行,遊歷了18座中亞城市,其中在當時帖木兒帝國都城赫拉特(今天的赫拉特省首府)停留時間最長,聞名中外的著名畫作《絲路山水圖》中稱其爲“黑樓城”。赫拉特自古就是中亞重要城市,但歷代旅行家很少關注它,唐朝曾短暫統治過該城,爲中原王朝數千年統治所及的最西端。陳誠則對該城進行了詳細描述,他曾拜見國王沙哈魯,記錄了其宮殿擺滿了金器、寶石、陶器和精緻的毯子,官吏們的住宅和沙哈魯一樣豪華,門上刻有複雜的圖案,房內都掛上富麗的絲質帷幕,陳設着金銀器皿和酒具。市場上分佈着一排排的店鋪,每排都專門出售一類商品,晚上還開夜市,貨幣主要爲銀幣和銅錢。赫拉特銅鐵儲藏豐富,果園出產的胡桃、石榴、杏和葡萄等馳名中亞。陳誠對名爲“芯思檀”的乾果特別感興趣,“芯思檀”就是我們今天的“開心果”。陳誠對赫拉特及其他中亞城市的描述,都被記錄在他編撰的《西域行程記》和《西域番國志》中。

(揭曉答案:阿富汗赫拉特城堡)

衷心祝願山地之國阿富汗早日結束戰亂,實現和平與安寧,邁上富強和繁榮之路。期待通過中阿共建“一帶一路”,傳承、弘揚絲路精神,把中阿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世代傳承下去,爲世界和本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貢獻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