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中國1000年」之七十一:衛青!衛青!

元朔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24年,大漢帝國立國已經七十多年了。

這七十多年來,匈奴就像村子裏的惡霸一樣,整天啥活不幹,就靠勒索隔壁老劉家過日子。有時候劉家不給他錢,他就上門硬搶。

老劉家賺錢行,打架不行,所以就忍氣吞聲了七十多年。這七十多年來,沒少給匈奴家裏送東西,有時候還得把自家閨女送過去,提起來都臊得慌。可就這,匈奴也沒少到家裏來打砸搶燒。

匈奴覺得這個模式挺好的,但沒想到,改變就在一瞬間。

五年前,匈奴又跑到老劉家搶東西,結果老劉家這輩的當家人劉徹的小舅子衛青暴走了,拎着板磚把匈奴一頓拍,最後硬是追到匈奴家門口放了把火纔回來。

三年前,匈奴又又來搶東西,這個衛青再次大發神威,拎着兩把菜刀,一路火花帶閃電,從邊郡一路砍到河套平原,把匈奴在七十多年前搶走的一塊園子地又給搶了回來。

今年,匈奴又又又來搶東西了。

劉徹一拍桌子:這貨咋就記喫不記打呢?小舅子上,抄傢伙辦他。

於是,衛青第三次把匈奴給辦了。

辦完事一算賬,發現匈奴那邊,除了帶隊的右賢王自己撒丫子跑了之外,他手下大小首領十餘人,男女部衆一萬五千餘人全部被俘,還拉回來牲畜近百萬頭。

這不是來搶劫的,這是來送禮的。

實際上,匈奴當然不會帶着牲畜去搶劫。所以,當時的情景應該是這樣的:右賢王是搶劫完了,然後回到了自己的部落。按已經演了七十多年的劇本來看,漢朝出個兵意思一下就得了。如果真要來,到時候再跑完全來得及。

但他沒想到,衛青是個戲霸,完全不按劇本來。爲了給自己加戲,竟然晚上不睡覺,率軍跑了幾百裏地,搞了個突襲,硬是把部落給連鍋端了。

這次真的賠了血本了。

有圍觀的喫瓜羣衆可能有點不理解,這老劉家以前也不是沒有能打的人,當初跟着劉邦打天下的那羣爺們都是猛人,怎麼能巴巴的讓匈奴欺負了這麼多年呢?難到衛青比以前的那些猛人還要猛?

這個問題咱們留到後面再說,現在劉徹已經等不及要封賞大功臣衛青了。

衛青剛從前線回到軍營,朝廷的使者就到了,加封長平侯、車騎將軍衛青爲大將軍。

簡單來說,長平侯是當時異姓功臣可以獲封的最高爵位,大將軍是武官中的最高軍銜。

那年頭的組織架構有三重,按現在的話來說,分別是爵位、軍銜和官位。

爵位方面,漢隨秦制,沿襲的是當年商鞅爲秦國定下的二十等爵,原則上按軍功逐級晉升——當然,現在已經可以花錢買了。

其中最高級叫徹侯,爲避劉徹名諱,改稱列侯,也稱通侯。這一級別可以有自己的封地和食邑。封地中規定數量的人家上繳的租金,都歸這個地方的列侯所有。列侯的特權在於,他能夠指定人來擔任封邑中的縣長。

比如衛青的封邑在長平,因此叫長平侯,初封之時,他的食邑有三千八百戶。他可以派人專門管理這三千八百戶,天旱了組織挖渠抽水;下雨了,組織人們搶險抗災。老百姓收成好了,給他繳納的租金就多了。

其次者叫關內侯,這一級別也有自己的封邑。但是,這個封邑中上繳多少租金,他就拿多少。也就是說,他雖然拿銷售提成,但他控制不了銷售量。有個天災人禍啥的影響了收成,那他也只能捏着鼻子少拿點租金。

再往下就是大庶長等十八個職級,這些級別的人就只能拿死工資了。

軍銜方面,將軍這一稱號其實是因軍種而演變成的軍職。比如在春秋時期叫“將前軍”,意思是統率前軍,後來演變成軍職以後,就變成了前將軍。到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以大將軍爲首,以前、後、左、右將軍爲輔的比較完整的軍職體系。

但是,到漢朝以後,軍職就朝着奇怪的方向開始發展了,湧現出了大量奇怪的將軍稱號。這些稱號,有的源自於皇帝陛下的靈機一動,比如驃騎將軍;有的源自於要執行的任務,比如貳師將軍;還有的就是因爲好聽,比如揚威將軍等等。可以說是種類氾濫,名目繁多。

比如說這次衛青帶隊去砍人,率領的將軍們列出來大家感受一下:

衛尉蘇建爲遊擊將軍,

左內史李沮爲強弩將軍,

太僕公孫賀爲騎將軍,

代相李蔡爲輕車將軍,

大行令李息爲材官將軍。

這裏你會發現,這些人都有着本職的官銜,爲了讓他們名正言順地統領部隊,特意加的將軍封號。

只不過,這些將軍號統統被稱爲雜號將軍。之所以叫雜號將軍,是因爲這將軍的名號不定,相互之間也沒有上下級關係,所受封的名號就只是一個稱呼而已。我個人猜想,設立這些名號有點相當於現在的番號,起到區分軍隊編制的目的。

雜號將軍之上,則是有秩序的將軍稱號了,便是所謂的重號將軍,由高至低分別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及前面說的前、後、左、右將軍,還有未來以東、南、西、北方位命名的的四徵、四鎮、四安、四平等將軍。

大將軍在職權上統率全軍事務,相當於現在某些國家的大元帥或五星上將,是全軍的最高指揮官。那麼,和朝中其它官職相比是什麼情況呢?據記載,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九卿及以上見之皆拜。

九卿及以下的官員見了要行扣拜之禮。

說句通俗點的話,叫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私生子衛青,就這樣走上了權力的巔峯。

衛青也是苦孩子出身。當年,母親生了他以後無力養活,把他送到他親爹家裏。結果他親爹一家人跟本就不拿他當人看,整天虐待他。所以,衛青稍大之後,就再次回到母親身邊,在平陽公主家裏做了騎奴——屬於奴隸階層。

衛青是公元前138年,因其同母姐姐衛子夫受寵而被召入宮中就職。他用了十四年的時間,完成了從奴隸到大將軍的飛躍,實現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的人生理想——多年後,他還娶了曾經的主人平陽公主。

衛青的年齡因其生日不詳,一直是個謎,但我們可以簡單做個推算。

他的姐姐衛子夫是公元前139年,被劉徹在平陽公主府裏臨幸而入的宮。這一年,劉徹才十八歲。

《漢書》中記載,衛子夫是平陽公主訓練準備送入宮中獻給劉徹的。而劉徹見到衛子夫是“帝獨說(悅)子夫”,並且在次年,衛子夫主動請求劉徹放她回家時,“上憐之,復幸”。

按常理推測,能讓劉徹看到以後“獨說(悅)”,並且哭求時能讓劉徹“憐之”,再加上她是被平陽公主挑選出來準備送入宮中的,所以年齡不可能太大,有可能比劉徹還要再小點,我個人估計此時的衛子夫應該在十六七歲到二十歲之間。

衛青作爲她的同母弟弟,比她小上兩三歲很正常。所以當時的衛青應該與劉徹相仿,甚至略小几歲,照此計算,此時的衛青很可能不到三十歲。

出生於社會最低層的衛青,不到而立之年,便逆襲成爲整個大漢帝國除皇帝外最有權勢的人物(沒有之一),可以說是非常勵志了。

但是,衛青起點太高,反攻龍城是他第一次領軍出征,就直接被封爲了車騎將軍。這一次給他升到大將軍,相當於只升了一級(此時還沒有驃騎將軍),所以劉徹還是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於是,衛青班師回朝後,劉徹除了給他的食邑加封到一萬多戶之外,又將他的三個兒子衛伉、衛不疑和衛登皆封爲列侯。具體來說,衛伉身爲長子,肯定要繼承衛青的長平侯一爵,次子衛不疑被封爲陰安侯,三子衛登被封爲發乾侯,均食邑一千三百戶。

他的這三個兒子有多大呢?按衛青自己說“在襁褓中”來推算,估計還都沒斷奶。

但衛青堅辭,認爲給自己的封賞已經夠多了,再給自己的兒子封侯,對其它將士們不公平。

劉徹大手一揮:其它人通通封侯。

於是,凡參加此次戰役的將領,除李沮及李息被封爲關內侯外,餘者皆被封爲列侯。

老劉家在張燈結綵表彰先進,匈奴不爽了。於是,當年秋天,派出數萬鐵騎攻破代郡,殺死都尉朱英,擄掠百姓一千餘人。

數月後,到次年二月,劉徹再次命衛青出兵,斬首數千級而還。

此戰又封了一堆重號將軍。比如在龍城之役中因爲戰勢失利被罷黜爲庶人,後來又出任護軍都尉,在去年一戰中被封爲合騎侯的公孫敖被封爲中將軍,太僕令公孫賀爲左將軍,翕侯趙信爲前將軍,衛尉蘇建爲右將軍,復出後擔任郎中令的李廣也被封爲後將軍。

在此役中,張騫也以校尉的身份隨軍出征,憑藉他對大漠的熟悉,充當了衛青的活地圖。戰役結束後,被封爲博望侯。

在我看來,衛青此時並未深入大漠,並不真的需要嚮導。張騫之所以被任命軍職,派入軍中,主要還是爲了讓他跟着解鎖軍功成就,好順理成章地封侯——對於他十三年的付出和取得的功績,拿一個侯爵並不過份。

衛青得勝之後並未回朝,而是屯駐在定襄、雲中及雁門等郡一帶。兩個月後,估計是匈奴再次南犯,衛青不等匈奴到達邊境,而是迎着匈奴主動出擊,斬俘萬餘人,再次取得大捷。

但如同是一個魔咒一般,跟着他出兵的部將總會有人倒黴。

這次倒黴是的右將軍蘇建和前將軍趙信。

這倆倒黴蛋合併一處共有三千餘騎,作爲用來側應的部隊來說,也不算少了。但倒黴催的,他們遇到了匈奴主力:匈奴單于親自統率的大軍。

不確定這支匈奴主力有多少人,但非主力部隊都能被衛青斬俘一萬多人,這主力部隊肯定少不了。看着烏泱泱的匈奴大軍,我估計蘇建、趙信兩個人哭的心都有了。

但軍令在身,有進無退,那就打吧。奮戰一日,三千餘人全軍盡沒,趙信投降,蘇建殺出重圍,孤身逃回。

趙信本就是胡人,當年還是一個部落首領,降漢後被封爲翕侯。這一看眼下大勢已去,反正對面都是孃家人,於是就投降了。雖然他當過“胡奸”,但在漢朝位列徹侯,還當過領軍大將,算是極度熟悉漢朝軍情了。所以這哥們回孃家之後,匈奴單于如獲至寶,封他爲自次王,還把自家姐姐嫁給他。

但蘇建就沒這麼好運了。他逃回衛青大營之後,有人建議衛青殺掉他以正軍法,有人則說他已經奮戰到最後一刻了,情有可原,罪有可免。

衛青說你們也別爭了,我雖然有權處決將領,但我再位高權重,也是皇帝的大臣,不敢擅殺大將於國境之外——還是把他交給皇帝裁決吧。

劉徹也沒有殺蘇建,讓他交了贖罪錢,罷黜爲平民了事。

此役中,趙信、蘇建兩人算是兵敗名裂。而同樣在此役中,有一個年輕人卻名聲彰顯、異軍突起。

就在衛青與匈奴作戰之時,他年僅的驃姚校尉僅率八百餘騎深入匈奴境內,遠離大軍數百里,奔襲了匈奴的大本營,斬俘匈奴二千餘人,生擒匈奴的相國、當戶及匈奴單于伊稚斜的叔父欒提羅姑,斬殺匈奴單于祖父欒提產。

這個驃姚校尉就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此役之後,被封爲冠軍侯。

雖說此役斬俘上萬,僅損失數千,算下來也是個勝仗。但是損失了趙信、蘇建兩員大將,衛青怎麼着也要負個領導責任。所以,賞千金。

什麼,這不是處罰?老子本來是想增加他的食邑的。

但是他的理財管家——大司農鄭當時拉住他,先別管賞賜的事了,皇帝陛下您還是來看看國庫吧。

國庫咋了?

這些年您動不動就徵調十幾萬人出征匈奴,只要有斬殺或俘虜匈奴的將士都有重賞,賞賜的黃金達到二十餘萬金,兵士馬匹死亡達到十幾萬,還不算後勤保障的費用。

所以,國庫沒錢了。

此時是公元前123年,劉徹登基的第二十一個年頭。二十一年前,國庫的錢堆積成山,串錢的繩子腐爛掉都花不出去。

現在,國庫沒錢了。

沒錢怎麼辦?那年頭沒印鈔機,現去挖銅鑄錢也來不及。但劉徹有辦法:下詔允許百姓花錢買“武功爵”。爵位到千夫的人,就可以優先被任命爲官吏。

前面說過,爵位上漢隨秦制,共有二十等爵。而所謂武功爵則是劉徹自創的爵位體系,共有十一級。可以優先入官的千夫是第七級,品序相當於二十等爵中的五大夫(第九級)。

事實上,把爵位當商品進行買賣從文帝時就開始了,當時實施的是晁錯建議的“入粟拜爵”制度,也就是交多少糧食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爵位。所以當時靠這個辦法,平衡了貧富差距,鼓勵了農民耕種,還募集了不少糧食。

但當時賣的爵位就只是爵位,買了爵位所得到的好處主要體現在提高了社會地位、擁有了花錢免罪的機會以及免除徭役等等,但並沒有什麼權力。比如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就靠這個制度用四千石糧食,換取了個五大夫的爵位。

而武功爵就不一樣了:買這個爵位有機會當官。

那麼在此之前想當官怎麼辦呢?

在夏、商、周時代,實行的是世官制,顧名思義,指的是官職的世襲特權,比如春秋時期晉國的三軍六卿,都是由固定的世家來輪流擔任。

但是這種制度跟本滿足不了中央、諸侯國以及士卿大夫各權貴階層對人才的需求。於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富國強兵這一核心需求的推動下,以“養士”爲開端,逐漸出現了選任制,破格提拔那些有才幹但出身低的人爲官。

選任制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學術上的百花齊放,所有人都爭相標新立異當網紅,目的不是爲了刷流量,而是在領導面前刷存在感。

劉徹登基後,以開國功臣爲首的世家已經徹底掌控了政局,翻開在朝的官員花名冊,裏面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官三代。加上天下太平,主動到領導面前博眼球的人也少了許多。於是,他就多次下詔頒佈求賢令,向全社會召喚人才。

其實讓各地官員舉薦人才這個事從漢朝建國之後就有了,呂后、孝文帝劉恆也都幹過,但真正形成標準化的制度,則是從十年前開始。

這一制度的名字,叫做察舉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套標準化的人才選拔制度,後世的科舉制便是脫胎於此。

察舉制與其它制度相比,有三個特點:一是區分了科目,二是需要考試,第三則是逐漸形成了週期性。

這裏的科目很複雜,其中比較常見的主要是孝廉、秀才和賢良等,其它的還有童子、文學、明經、兵法,甚至陰陽等等。

簡單來說,孝廉指的是孝順勤快的人,秀才是優秀的人才,賢良則是能夠對國策提出意見的人。

但並不是說下面把人推薦上來直接就用了,而是要經過考試的。比如舉薦上來的賢良,就要通過皇帝給的命題作文,然後主考官批改答卷,經皇帝審閱後跟據分數高低安排工作。

比如此時已升任爲丞相的公孫弘就是舉賢良出身。

此時這些科目大多數還屬於特科,也就是皇帝頒佈了詔令,下面再安排選拔考試。後來像孝廉、秀才等科目逐漸會演變成歲科,也就是一年搞一次,真正形成了當官的主要通道。

但是現在,劉徹又給出了一條當官的通道:花錢。

可是,人們願意花一萬斤黃金買一個官,就必定想要從這個官上賺回來十萬斤黃金。而朝廷肯定不會發這麼多俸祿,所以這個錢就只能由老百姓來出了。

爵位能花錢買,爵位就失去了它的嚴肅性;官位能花錢買,政府也就失去了它的公信力。

吏道雜而多端,官職耗廢矣。——《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