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對於文化的傳承歷來是極爲重視的。文化的火炬必須要富有知識的傳播者與虔誠的承繼人來傳承,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自古讀書人的地位都比較高。

而古代檢驗他們學習成果方式,就是科舉考試;這種甄優汰劣的模式至今依然還存在,只是換了一個名字,叫做高考。

2005年的高考陰雨連綿,這天參加高考的有一位特殊的孩子,他拿着自己的准考證,在父母的期盼下走進了考場,而當時的他才只有十歲。

此人就是生於1995年的張炘煬,這年他才10歲;因張炘煬出生時的哭鬧聲音比較大,父親認爲其火氣太大,就給他起名爲炘煬,意爲“火熱”之意思。

令人沒想到的是,就是這個名字裏帶着兩個火字的孩子,日後卻在全國大火了一把。在張炘煬兩歲的時候,父親就發現這個孩子的記憶力特別好。

進入學校後,張炘煬在學業上更像是開了掛一樣,別的孩子都是一年讀完一個年級,但是張炘煬卻數月就能讀完,最後整個小學階段張炘煬只用了不到兩年的時光。

進入初中後,張炘煬靠着自己的天賦,將高中的一大部分課程都學完了,初中畢業後,直接讀了高三。於是父親就準備讓其參加高考。要知道當時的張炘煬只有十歲,連身份證都沒有,最後還是父親在派出所開出一張證明才被允許參加高考。

天縱英才,這個孩子最後以505分的成績被天津的一所學府錄取,並在三年後考取了研究生,緊接着又在16歲考取了博士。

對於這位全國年齡最小的考生,記者進行了專門的採訪。在談到理想的時候張炘煬說出了這麼一句話“父母要是不在北京買房子,那他就不再繼續攻讀更高的學位。”要知道他的父母也只是小縣城普通的工薪階層,要想在北京買房子短時間內很難。

近些年又傳出張炘煬在微博炮轟北京白領和外地人口占用北京資源,結果被網友唾罵的消息,一時之間,張炘煬成爲了當時的熱搜人物。

​有的網友曾評論,說他是現代版的傷仲永,雖然兒時才華橫溢,父母卻只培其“才”未培其“德”,造成了他如今的心態。

也有網友持反對意見,認爲對於這樣的神童,國家只要培養其專業技能即可,對於其德行方面要求太嚴格是沒有必要的!那麼對於此兩種說法各位到底怎麼看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