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又稱道學,是中國儒家思想的重要學派,也是中國本土唯一一個哲學學派,其能洞察宇宙、乾坤之道,測算自然興亡之理,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建立不朽功勳。而理學的開山鼻祖,就是北宋五子之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那麼,周敦頤的一生都有哪些故事?他所發端的理學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又有着什麼樣的貢獻?

(一)聖哲出世

北宋天禧元年五月初五日午時,一代聖哲周敦頤出生於道州營道樓田堡,他的出生,註定了中國哲學將迎來一場徹頭徹尾的大洗禮並最終走向輝煌。

周敦頤的父親周輔成,又名懷成,字孟匡,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任黃岡尉、桂陽令、桂嶺宰等官職,加贈諫議大夫。周敦頤的母親鄭氏,河南開封人,是當時左侍禁鄭燦之女、龍圖閣學士鄭向之妹,是周輔成的繼室,後母以子貴被封爲仙居縣太君。周敦頤初名敦實,後避宋英宗諱而改名敦頤,字茂叔,號濂溪先生。周敦頤世業宗儒,是唐代徵南大元帥周如錫之後,祖上多入仕,因而他自幼就在一個文化氛圍良好的環境中學習、長大,這爲他日後的集中國哲學之大成而奠定基礎。

關於周敦頤少年的故事,有兩則最爲經典——一則是“命名五星堆”,一則是“月岩悟道”。“命名五星堆”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天禧五年重陽節,周輔成與幾位兄弟一起聊天,共度重陽。當時秋高氣爽,遠處青山如黛,近處田野裏的禾根豆一片金黃,特別是村前的五個土墩子,引起大家的興趣。大家商量着要爲這五個土墩子起個名,但一時又想不出什麼名最爲合適。這時,正在旁邊玩耍的小敦頤,看到大人們沉思的樣子,就脫口而出說:“這五個土墩就像五顆星星,那東邊的叫木星,南邊的叫火星,西邊的叫金星,北邊的叫水星,中間的叫土星,合在一起,乾脆就叫做‘五星堆’吧!”大人們聽了,都覺得小敦頤講得有道理,於是就將這五個土墩正式命名爲“五星堆”,並作爲樓田堡的一景。這則故事,透露出了周敦頤少年的聰穎及不凡之處。

“月岩悟道”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月岩位於都龐嶺東麓,距周敦頤故居約七公里。巖洞內周圍削壁千仞,白石璀瑩。這個巨大的巖洞,還有東西兩座洞門,最爲奇特神祕的是,在這個巖洞內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景物變化。如果你從東洞門進,朝西洞門行走,往頭上的洞口看去,開始只能見到一彎“殘月”,形似蛾眉,如“下弦月”;再往前走,那“月亮”像鐮刀、小船,由缺而圓;到了巖洞中央,當頂便是一輪“皓月”,成爲“望月”;繼續往前走,這輪“皓月”又逐漸由圓而缺,最後又是蛾眉一彎,成爲“上弦月”。當年正是由於這種不同方位引起的景物變化,使月岩在人們的心目中充滿了神祕感,月岩的名氣也不脛而走。相傳周敦頤十四歲時,曾築室於月岩,在那裏讀書並在那裏悟得“無極而太極”的道理,爲其後來學術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則故事,透露出了周敦頤少年時的逍遙與淡然,也許就是在月岩悟道這期間,自然與人文結合的玄奧環境養就了周敦頤心中的浩然之氣。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在周敦頤十五歲尚未弱冠時,他的父親周輔成卻因病去世了。周輔成去世,家裏的頂樑柱倒下了,只剩下周敦頤及母親鄭氏二人孤苦伶仃,二人沒辦法,只得投靠周敦頤舅父鄭向。那麼,在投靠舅父後的周敦頤的身上又會發生什麼故事?這對他日後人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作者:周業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