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長三角醫療一體化的前提,是醫院之間、醫聯體之間真正的數據信任與共享;接下來,需要根據分級診療制定一個差異化、個性化診療模式,最終在保障醫院收入穩定的基礎上推進融合。

通過各類前沿項目,下沉到基層和家庭,來打通三省一市的醫療壁壘,長三角智慧醫療發展聯盟至今已“探路”一年多的時間。

產業落地、信息先行,是夯實長三角一體化政策的關鍵。“在即將完成規劃的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內,初步設想會有幾類產業,一類是創新性的集羣經濟如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另一類則是數字經濟如‘互聯網+’、‘AI+’與實體企業的結合等,還有一類是圍繞澱山湖周邊的生命健康產業等。”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綜合規劃處副處長熊世偉表示。

2019年被認爲是智慧醫療爆發式增長的元年。相關報告顯示,我國智慧醫療市場在2018年約爲700億元,預計到2020年,該領域投資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

數據和互聯網的賦能固然提升了醫療質量,但歸根結底該如何有效促進長三角醫療融合?在醫保經費有限的條件下,可供選擇的醫療科技項目應接不暇,醫生該如何甄別?一體化加速,院方、患者等多方利益究竟怎樣平衡?諸位長三角智慧醫療領域的實踐者給出相應解答。

  醫院的選擇與博弈

關於智慧醫療,長三角智慧醫療發展聯盟理事長朱仁明將其解讀爲“smarthealtycare”,一方面是爲醫療技術賦予了更多人性化、個性化的含義,另一方面也將對醫療的理解正式與人類健康畫上了等號。

智慧醫療在醫院應用最廣泛的場景包括影像診斷、急診治療、機器人手術等。對於醫院管理者來說,如何藉助這些智慧手段改變現狀、解決實際問題纔是重點。

首先,從整體來看,智慧醫療手段成爲上下醫院之間實現分級診療的“利器”,這一點在長三角區域內的各大地市級醫院感觸頗深。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院長高臻如此描述:“早從2010年開始,松江就實現了檢驗的集約化。當時由政府投資約1000萬元買了一條流水線,每天早晨由區內5輛冷鏈運輸車將檢樣送到我院,下午4點我院將報告發回各社區;2014年,我們還建了病理中心,負責收集並讀片宮頸癌篩查等工作。”

信息一旦互聯,必然會加大病患轉診率,這會和醫院想要將病人留在本地的訴求相違背。安徽銅陵市人民醫院院長戴晏認爲:“還是要將醫院自身做大做強。我院轉診率約爲10%,低於安徽省平均約35%的轉診率,這主要是由於分步驟地將學科進行專業化分類,推行以疾病爲中心的資源整合平臺,和實踐看病繳費掛號全上網的移動互聯網模式。”

將篩查與檢測延伸到基層,也是智慧醫療的重大實踐。“在長三角地區,我們的尿液檢測設備預計將在下半年進入江蘇鹽城、南京,安徽宣城、浙江嘉興等地的中心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朱仁明告訴記者,“病人可以發現早期腎臟疾病,及早預防與治療,疑難問題還能傳回系統由專家進行分析。”

“每年財政給到我院的經費只佔5%,學科建設、設備支出等都要靠醫院的盈利來實現,壓力很大;我們已經上馬了40多個信息化項目,一個都不允許走回頭路。”戴晏說。

其次,醫院需要將有限的經費投入在產出比最大的智慧板塊上,其中,以疾病爲中心的腦卒中救治平臺便是基於需求、技術誕生的最好案例。上海長海醫院的卒中救治網絡就在業界被高度認可,在該救治網絡下,卒中發病率可進一步被降低。

“這需要不斷縮短院內診斷救治的流程,把院內流程和院前120銜接,同時也要把不同層級醫院的信息互聯,才能使患者無論在哪個地方發病,都能得到快速診斷與治療。在此基礎上,病人到院到溶栓的時間,有望縮短到60分鐘內。”該院神經外科主任劉建民表示。

再次,智慧手段的介入,仍需平衡各方經濟利益。醫院是各類系統、設備、產品最直接的甄別與操作者,且直接面對患者,其理性迴歸尤爲重要。

“不要說醫聯體,就連醫院與分院的關係也很微妙。”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網絡醫學中心主任曹漪潔認爲,“還是要從實際出發。對於醫院來說,目前診療在醫保層面沒有打通,其盈利方式仍需要聚焦在傳統的藥品、器械,或者將這些內容整合到醫院生態圈內。其中,病理、影像、急診是可以發力的領域,院內數據、第三方便攜式設備的數據均可作爲來源。”

由此可見,長三角醫療一體化的前提,是醫院之間、醫聯體之間真正的數據信任與共享;接下來,需要根據分級診療制定一個差異化、個性化診療模式,最終在保障醫院收入穩定的基礎上推進融合。

  不可估量的聚集勢能

在現有路徑下,智慧設備與模式迫切地進入醫院體系,並通過互聯網布局衍生到社區、家庭,患者則爲自身的個性化需求進行付費。而再往前端看,如何評估、孵化這類醫療與互聯網、AI結合下的企業,背後的環境與支撐也是關鍵。

目前在長三角地區,以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城爲核心,泰州和無錫的生產基地爲兩翼的格局已基本形成。產業高度聚集、聚焦也爲企業創造了更多發展機會。

其中,知識產權作爲智慧醫療企業核心內容,需要被重點保護。官方統計,長三角地區知識產權專利數佔到全國總量的近1/3;對於智慧醫療類企業,其申請專利客體包括品牌保護、研發成果、大量合法數據、軟件著作權等。

早在2015年,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立了首個智慧醫療知識產權運營平臺IHIP,集專利、商標、版權等於一體。

據悉,長三角地區知識產權保護與服務聯盟也在近日成立。“目前針對關鍵產業、技術,我們會加快知識產權審查週期;比如通過保護中心申請的發明專利時間,會從原來的三年左右極大地縮短到3個月左右。”中國(浦東)知識產權中心主任何瑛表示。

同時,產業高度聚集,也爲園區內企業的技術跨界、區域輸出帶來可能。張江促進會祕書長丁邵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張江有許多人工智能與醫療跨界結合的案例,比如某生物醫藥企業正考慮拓展慢病業務,逐步培養病人輸入數據以實現自我疾病管理;另一家企業‘亮風臺’原本是做AR眼鏡的,如今也運用到了醫學手術勘測中來。”

產業集羣效應也正在向周邊溢出。江蘇九天醫療董事長支建道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受國藥和青浦區政府委託,我們在青浦規劃了一個‘醫養大世界’,產業方面,我們設計了數字智能園區,支持雙向飛地經濟;比如與啓東方面形成企業雙向落戶,稅收分成。”

記者瞭解到,以色列mHealth與長三角醫療發展聯盟的項目也正持續進行,並將於下半年在金橋建設雙邊孵化加速器。“國情特點使得以色列較多地支持創業者的短期打算,這與中國大有不同;雙方的合作有利於技術、觀念、活力的多重互補。”mHealthIsrael的創始人LeviShapiro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迴歸到本源,由數據支撐下的智慧醫療企業,也將在長三角領域正式邁入數權經濟。

支建道告訴記者,貫穿區塊鏈技術的“健康鏈”雲平臺已獲最高法、最高檢的認證,“這意味着醫療大數據的應用合法化,通過區塊鏈技術、手機盾技術,對病人數據進行單次授權,在區塊鏈上籤訂合同,未來所有在平臺上產生糾紛的主體也將實現快速追溯、確權。”

目前,長三角智慧醫療發展聯盟的參與城市有20餘個,智慧醫療企業80餘家,一系列全球領先技術應用如數字機器人手術室、腦卒中綜合信息平臺已在聯盟中紮根;未來,長三角一體化健康旅遊指數、以疾病爲中心的產業協作平臺將持續推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