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荔波軼事】荔波第一家女學校

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女學晚於男學。早在清乾隆二年(1736年)荔波就開始設學,直到民國五年(1916年)荔波第一家女學—以德女學方在縣城創立,此前女子幾乎沒有上學機會。

圖來自網絡

以德女學的創辦

據《荔波縣誌稿•政教志》記:“民國四年時,男校已相當發達,邑附生蒙紹先假劉氏宅創設女學,授以修身國文算術音樂各科,邑中女子一時奮然向化。次年春,邑貢生覃金錫捐廉爲開辦費。又得知事傅良百之提倡,委覃金錫爲校長,華有恆、蒙玉衡爲教員,成立初級兩班於城北之萬壽宮,名曰以德女學。”此後,縣城女學幾經異地,幾次更名,學生、班級雖然有所增加,但辦學條件較差。民國十二年(1923年)稱荔波縣第一初級女子小學,民國二十六年(1937),正式稱荔波縣立城區女子小學,民國三十年(1941年)秋,男女合校,併入荔波縣立城區小學。

以德女學的創辦,開了荔波女子教育的先河,在其獨立辦學二十五年時間裏,共培養畢業女學生850餘人,她們有的繼續在縣城念初級中學,有的考入外地師範學校,有的參加縣裏的短期教師培訓後直接被安排到各級小學當教師,有的後來參加了工作。總之,荔波女性的社會作用和地位因女學的創立和發展得到極大提高,她們中不少人在新中國成立後又參加了各行業的工作,直到光榮退休。

圖來自網絡

以德女學見證者的回憶

李月珠老人生於1930年,現年八十一歲。1937年秋季進入女校,是健在的女學見證人之一。老人身體健康,精神矍鑠,記憶力很好,談及女學津津樂道,感嘆萬千。她告訴筆者:學校設在武廟,有1-5年級,上午八點上課,十一點放學;下午兩點上課,五點放學。課程主要有國文、算術、音樂、美術、體育等。1941年男女和校,女校併入荔波縣立城區小學,老人繼續就讀到畢業,之後又考入荔波縣立初級中學。中學畢業後,老人在時來小學當了小學教師。如今不少老人都是叫她“李老師”。臨近荔波解放,老人被迫辭職回家。解放後,老人積極響應人民政府號召,毅然重新參加工作,在荔波供銷合作社任會計直到光榮退休。爲此,現在很多上年紀的人都叫她“李會計”。如今老人身體健康,老有所樂,還參加縣老年大學學習。回憶過去,老人感慨地說:“沒有女校,我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我就當不成老師,沒有共產黨,我就當不成會計。是女校培養了,共產黨給了我重新工作的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