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神經現實

作者:Xhaiden | 封面:Nasih Badron 

過去我們把扶老奶奶過馬路當作美德,而多年前,碰瓷現象卻讓我們望而卻步。老人們真的那麼壞心眼嗎?看到路上摔倒的老人到底扶還是不扶?

社會情緒選擇性理論(socioemotional-selectivity theory)指出,隨着年歲增長,人們會越發具有同情心、越發親社會。神經生理學證據也表明,大腦中的多巴胺傳遞會隨年歲增長而減弱(每10歲約10%),多巴胺遞質與較高的自私以及較低的親社會性有關。此外,在宏觀水平,老年人向慈善機構捐款的數額也更多。

一般而言,在決定是否要表現出利他行爲或親社會行爲時,人們要考慮多種成本,如可能的經濟成本、人際成本,甚至包括需要付出的努力。生活中的許多利他行爲恰恰需要人們付出努力,比如教同學寫作業、幫朋友搬行李。通常來說,沒有誰喜歡付出努力。而完成一項任務或獲得一件物品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那麼最終的獎勵也將貶值越多。

已有研究表明,儘管年輕人嘴上說着願意幫助他人,但相較於爲自身利益而努力,他們在助人時付出的努力要更少。而對於中老年人,近期發表於《心理科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獲利的對象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他們都一視同仁,並且比年輕人更樂意付出努力助人。Lockwood等人採取了一項非常簡單的實驗任務。他們要求參與者在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選項1:什麼也不幹,獎勵1分;

選項2:按照要求的力度按下握力器1秒(即付出努力),可以獲得一定數額(2-10分)的獎勵。

其中一種情況下,兩個選項獎勵的獲利者都是參與者自己;另一種情況下,獲利者將是同在其他房間參與實驗的另一位參與者。當他人而非自己可以獲利時,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要求的力度越高(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們主觀上對助人行爲打折的程度都會越高。但相較而言,中老年人打折程度隨力度要求的變化要比年輕人慢得多。比如同樣是讓他人獲得10分的獎勵,當只需要付出1N的努力時,年輕人和中老年人可能都會按下握力器,但假如需要付出的努力變成了5N,中老年人可能還會按下握力器,而年輕人可能就不太會了。當獲利對象變爲自己時,年輕人和中老年人則沒有表現出差異。

老年人真的那麼壞心眼嗎?至少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儘管我們不能認爲老年人就是無私的,但相較而言,老年人對自己和對他人較爲一視同仁,年輕人則更看重自身利益。也許,當年歲漸長,社交上的孤獨感增強了老年人建立社會聯繫的動機,而助人的確不失爲一種建立社會聯繫的好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