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伊甸網(edenw_com)洪榮順首次創業的創業者,如何在倉促的時間內打造屬於自己的人脈圈?在人際交往中,如何做好這些細節?這一期的內容將對你有幫助。大家好,我是伊甸網CEO洪榮順。我在「榮順閒

文章 | 伊甸網(edenw_com)洪榮順

首次創業的創業者,如何在倉促的時間內打造屬於自己的人脈圈?在人際交往中,如何做好這些細節?這一期的內容將對你有幫助。

大家好,我是伊甸網 CEO 洪榮順。

我在「榮順閒談」第一季裏有提到這麼一個觀點,創業一定要走出去,創建自己的人脈圈。大家都知道人脈,都知道要結交一些朋友。

但是,很多人對人脈的認識,也只僅限於參加一個會議,互換一下名片,或者相互加一下微信好友,或者在同一個羣裏交流。

這樣的人脈關係,可能會變成有效的,但是概率非常低。

而有些首次創業的創業者,特別是一些大學生,或者技術員出來創業的人。很難融入到創業者聚會的氛圍,他們很難找到一種輕鬆有效的方式去和別人交流。其實我以前也是這樣的,現在也還有點。

我剛好最近有看到一篇文章,一篇老外寫的文章,創業者如何快速構造有效的人脈網絡。作者是麥克斯泰布,現任 XO 集團首席執行官。

今天我會參考文章中作者的觀點,以及結合自己的見解和經驗,來和大家分享探討一下,創業者,特別是首次創業的創業者,如何科學有效的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人脈圈。

現在所謂的人脈圈質量較低,我們經常開這樣一個玩笑,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了。

現在很多人交朋友認識人,幾乎會抱着這樣的態度:去多認識一些人,說不定以後用得着。

有這種想法,我也不能說不對、說不好。

在這麼快節奏的社會環境裏,作爲創業者的我們,本來也就是想多參加一些資源共享的人脈圈。但是,如果真的只是這樣,你的人脈圈裏的這些人,只能算是合作伙伴,或者有相互利益關係的一般熟人。

這不是我們今天想要講的目的,如果是這樣的,你多進一些羣,多加一些人就好了。

那麼,什麼纔是真正的人際網絡呢?

我覺得應該要這樣定義:你關心着誰,誰在關心着你。這些人際關係,會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

這樣的人際網絡,很難建立,也很難經營。但是,如果成功建立了,並且很好的經營,這樣的人際網絡可以成爲你的很強大的優勢。

我們在建立人際網絡之前,也就是在交朋友之前,你應該先思考你能爲別人做什麼,而不是他們能爲你提供什麼。

這篇文章的作者認爲,每個人都有四種人際網絡,分別是陌生、熟悉、親密和有效,它們是嵌套的同心圓。

陌生和熟悉的,是指不認識的和熟人;親密的是指非常瞭解的;而有效的纔是真正的人際關係和友情。

所以,我們要讓更多人進入你的有效人際網絡。大概有這三步:

一,通過接觸和建立關係,將陌生網絡轉換爲熟悉網絡;

二,通過了解他們與你的共同點,找到可以幫助他們的方法,這樣就將熟悉網絡轉化爲親密網絡;

三,通過給他們指導建議改善他們的生活或者事業,這一步 就可以將親密網絡轉化爲有效網絡。

我們接下來就將圍繞這三個步驟來進行探討分析。

在你去參加一些會議、一些沙龍,或者在朋友公司泡茶時,你都能或多或少遇到一些陌生人。這些陌生人,有可能是你的競爭對手、同行,也有可能是你的互補行業。當然,也有可能是你的客戶。

不管是同行的競爭對手也好,還是客戶也好,你需要把他們從陌生人變成熟悉的,或者認識的。

要怎麼做呢?

首先,要顯得熱情而且友好。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榮譽教授阿爾伯特梅拉賓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只有 7% 的信息是通過語言傳達的,而其他 93% 的信息是通過聲音語調和身體語言傳達的。其中,聲音語調佔 38%,身體語言佔 55%。

也就是說,你說的是什麼內容,別人可能不太在意。但是你講得眉飛色舞,別人就被你吸引了。

作者提供了四個主動和陌生人打招呼的要點:

第一,呈現舒展的肢體語言。不要交叉雙臂,挺直腰板,打開肩膀,不要含胸;

第二,讓面部變得柔和。抬起下巴,在眼神與對方接觸時保持微笑;

第三,熱情但不冒昧地與對方握手;

第四,自信地和對方打招呼。

這些聽起來都很基礎,但是大多數人,尤其是內向的人都沒有做到。

大部分人都很害怕彼此接觸,如果這讓你感到緊張,那麼不妨現在鏡子前進行練習,重複成自然。

保持目光交流更是困難,所以要進行練習,不妨拿人行道上的陌生人作爲練習對象。如果你和他們進行了眼神交流,同時還對着他們微笑,他們也會本能地對你微笑。

這是作者的觀點,當然了,在中國最好還是不要這樣做。除非你是服務行業的,不然別人會認爲你是瘋子。

接下來,展開簡短而愉快的談話。

如果你只是說“你好”,別人回覆你的一般也是“你好”。如果你把話題展開了,你就會獲得更多信息。

但是,把話題展開了,並不是拉開話匣子,而是最好控制在半分鐘之內。

因爲第一次見面,你就跟人家大聊特聊,別人會覺得很煩的。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記住對方的名字。

遇到陌生人,我們可能是沒辦法記住名字的,作者給我們提供了三個方法:

第一,重複。在交流中重複這個人的名字,但是這個技巧不要用得太頻繁;

第二,可視。如果你是一個視覺學習者,想象把這個人的名字寫在她的額頭上或者一個假想的標籤上。

第三,聯想記憶。人的心智會使用相關聯的事物來保留信息。

以上就是把陌生網絡變成熟悉網絡的步驟。

當這些陌生人開始變成熟人以後,你和他們就可以進一步溝通交流了,也就是爭取把他們從熟人變成親密的人,也就是互相瞭解的人。

這時候你應該不再害羞了,也不尷尬了。

這時候,我們會和對方進行更深入、更長時間的交流。但是由於你已經放鬆了,講話往往也就不經過大腦了。這時候你一般會犯這兩種錯誤:

第一,過度談論自己。這種情況也許大家經常遇到,可能是別人,也可能是你自己。比如談到某種經歷,而你剛好也有這種經歷,於是你會滔滔不絕的講自己的經歷,搶了別人說話的機會。

人類天生渴望得到欣賞,當我們把所有的話題都轉移到自己身上來時,也就剝奪了朋友說話的機會。你不妨回想一下,當你遇到某個人,而他一直在對自己誇誇其談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你可能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羨慕或是厭惡的感覺。

我們花費精力讓別人喜歡我們,但對方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不要談論你自己,從現在起,通過了解他人的工作和興趣,藉助每個互動的機會來欣賞別人。避免談論你自己,而是從他們的問題出發,再把關注點回到他們身上,這樣你就會看到別人是有多迫切告訴你關於他們自己的故事。

第二,交流不夠深入,只是泛泛而談。閒聊是用來打破僵局的好方法,但是如果不進行實質性的對話,你就永遠不會了解別人。

這裏作者舉了兩個談話的案例,我們來看一下。

案例 1:

A:“你喜歡這個活動嗎?”

B:“這個活動非常好的。”

A:“你會參加很多活動嗎,王總?” B:“每年三四c次吧。”

A:“多麼好。”

B:“對呀,挺好的。”

案例 2:

A:“有沒有什麼跟工作相關的事件你比較關心,王總?”

B:“我對無人機蠻感興趣的。”

A:“我記得你好像爲國防承包商工作?小型無人機能適應國家安全需要嗎?”

B:“這個事情說起來可就大了。你想啊,一個聯網的無人機……”

在案例 1 中,我們只知道這些活動不錯.但在案例 2 中,我們卻能學習到尖端的新技術。

我們常常害怕將對話深入下去,只是因爲我們不想對自己不清楚的事情顯得無知。

作者還提供了一組問題,能打開別人在工作方面的話匣子。

請問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誰支付給誰,誰又給誰提供價值?

比起競爭對手,你有什麼優勢能讓客戶選擇你?

爲什麼這個行業吸引着你?

你們公司的整體業務有多大?

有沒有什麼新技術能影響到你的業務?

你覺得是什麼問題讓人們在工作中無法成功?

你最喜歡的工作是什麼?

現在,每當你和朋友交談時,都能問出更有見地的問題,也能瞭解到更多的細節。而且,你會因此變得更有見識、更有趣。這些知識也可能在你預料不到的時候發揮作用。

這就是從熟人變成親密朋友的步驟。

在你更瞭解別人之後,可以決定是否建立持久的關係。而當你希望把這些人拉入你的有效人際網絡時,唯一的方法就是爲他們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付出努力和真正的關懷,你需要對他們的成功投入個人的努力。

有這麼三種辦法:

第一,分享知識。在你和對方的專長中尋找重疊的部分,並以此來啓發對方。你可以向對方推送文章或者借對方一些有用的書。只有當你認真思考過它們的時候,這些內容纔會有用,而你的分享纔會對對方非常重要。

隨着時間的推移,他人也會對這種分享有所回應,因此分享也變成了雙向的。但過猶不及,這種分享最好不要過於頻繁。要比較隨意,最好符合你對對方的瞭解。

社交媒體也是分享自身感興趣的事物的好工具,比如說你可以分析新聞中發生的事,寫寫書評,分享一些能夠啓發你的事情和比較精闢的文章。

如果你要把時間花在社交媒體上,那麼不妨用它來豐富你的人際網絡。

第二,建立聯繫。幫助人際網絡中的其他人的最好方法就是擴展各自的網絡。在你的職業生涯早期,你的人際網絡相對單薄,需要努力才能建立雛形。找出人際網絡的核心人物,爲這樣的人提供幫助。

第三,提供支持和友誼。當你跳槽、晉升、贏得勝利或得到較多酬勞時,你就會成爲最受歡迎的人,會有很多人發信息來向你表示祝賀。有些人是真的替你高興,也有些人會把你的成功看成是一個可能的機會。

不過在你失敗時,只有真正的朋友纔會關心你。

現在,你需要成爲別人真正的朋友之一,也就是在他們落難時幫助他們。

以上就是把親密朋友變成有效朋友的步驟。

建立自己的人脈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情,都要靠日常的點點滴滴去積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