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晚,藍月亮又要來了

“藍月亮並不是顏色變成藍色。月圓周期是29天半,有可能一個月出現兩次滿月,第二次滿月就叫‘藍月亮’。”

全文約1699字,閱讀約需3分鐘

今天晚上,又要有“藍月亮”了。

爲什麼加一個“又”字呢?因爲今年1月31日,已經出現過一次了。

那次號稱“超級月亮+藍月亮+紅月亮”的夜晚,吸引了衆多人的目光,以至於你甚至不記得看到了什麼,還記得“藍月傳奇”的梗。由於那次超級月亮和紅月亮太吸引眼球,以至於我們忽略了藍月亮這個問題。

那什麼是“藍月亮”呢?

“藍月亮”將登場!下次再見要到2020年 3D揭名稱由來。新京報動新聞出品

通常情況下,一個公曆月裏只有一次滿月,但有時也會例外。因爲兩次滿月間大約相隔29.53天,而公曆曆法中除了2月外,每個大月爲31天、小月爲30天,因此一個公曆月可能出現兩次滿月。當一個月出現兩次月圓之夜時,第二個滿月就被賦予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藍月亮”(blue moon)。

所以,藍月亮並不是藍色的月亮

據南方日報消息,本次“藍月亮”有三個特色:一是月出時,我國各地乃至東半球大部分地區,可看到滿月恰好出現在正東方;二是3月31日晚,月亮恰好運行到約爲地月平均距離384400公里處;三是月亮最圓時,出現在20時37分,我國各地都可觀賞到。

“藍月亮”並不罕見,平均每2.4年就會出現一次。有的年份沒有,有的年份會有兩次。今年就有兩次,一次在1月,一次在3月。其中,3月的第一次滿月發生在2日,第二次滿月發生在31日。

下一次看到藍月亮將會到2020年10月。

“藍月亮”是怎麼來的?

那麼爲什麼,不是藍色的月亮會被稱爲“藍月亮”呢?

關於“藍月亮”的說法有兩種:

1.“藍月亮”一詞,最早源於通俗變化語,藍月亮“blue moon”最初的意思是“betrayer moon”,即“意外出現的滿月”。blue moon一詞最早在1528年出現在書本中,後來19世紀和20世紀初美國緬因州的農民曆書中也記錄了“藍月亮”的日期,原本是指在一個季度中,如果出現4次滿月,那麼第3次滿月就被稱爲“藍月亮”。

2.1946年,美國人在《天空和望遠鏡》雜誌中的一篇文章“Once in a Blue Moon”中誤解了緬因州農民曆中的解釋,將19年中存在7次“藍月亮”誤解爲在這19年中,有7年時間每年會有13次圓月,也就是,其中11個月中每月有1次圓月亮,另外一個月有兩次圓月亮。將同一個月中的第二次滿月稱爲“藍月亮”。

後來,這種解釋的“藍月亮”被應用。1980年美國電臺廣播節目“StarDate”,應用這種定義的“藍月亮”。 “藍月亮”作爲同一個月中的第二次滿月被廣泛傳播並接受。

真的有藍色的月亮嗎?

在通常情況下,月亮發出珍珠白的顏色,有時可見淡黃色。月亮只有在一定情況下才會呈現出藍色。

當火山爆發或森林着火時,它們產生的火山灰、煙霧或塵埃粒子拋到大氣中,這些粒子散射藍光,這時的月亮看起來是藍色的。

1883年,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像一個威力龐大的原子彈爆炸,火山灰飄到地球大氣層的高處,使月亮出現藍色近兩年。1950年發生在瑞典,1951年發生在加拿大的森林火災,使煙霧或塵埃粒子漂浮在大氣中,人們看到了藍色的月亮。

月亮本身是沒有顏色的,只是一顆暗灰色的星球。我們所見到的種種顏色都是經過大氣散射後看到的月亮顏色。

▲2018年1月31日,人們在欣賞“超級紅藍月亮”。

例如1月31日出現的紅月亮,是因爲地球有大氣層,太陽光穿過大氣層時,短波光被散射掉,剩下波長較長的紅光,所以,我們會看到“紅月亮”。

2018年值得期待的天文現象

2018年還有哪些奇特的天文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呢?

5月

5月將迎來著名的哈雷彗星產生的流星雨,而且流星數量非常密集。

5月9日是“木星衝日”(Jupiter Opposition)的日子。在這一天,木星、地球和太陽排成一條直線,木星能折射出遠超平日的陽光,所以在天空中比任何時候都明亮,並且整夜都可以看見。

7月

7月27日,2018年的火星衝日是火星和地球特別靠近的一次,最近時兩者只有不到5800萬千米。在肉眼看來,火星會顯得格外明亮,而在天文望遠鏡中,火星則會顯得格外巨大,甚至可以隱約看到火星極冠和其他地貌特徵。

7月28日,會出現2018年的第2場月全食,發生在凌晨時分,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只能看到月全食的前半程。

同時,這次月全食發生時,月亮也剛好處在最遠離地球的位置,距離地球超過40.6萬千米。月亮也是與“超級月亮”相對的“迷你月”(Micromoon)。“迷你月”比普通月亮要小7%左右。(今年1月31日的超級月亮比普通月亮大了7%左右)。

8月

2018年的英仙座流星雨將在北京時間8月13日4時到16時達到極大值,峯值流量可達每小時110顆。最佳觀測時間將是8月12日晚上的後半夜,即8月13日凌晨。

(以上內容綜合自新京報、南方日報、新華網、科普中國網和果殼網)

值班編輯 吾彥祖 楠楠

本文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