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面两幅画,你更喜欢哪只鸟呢?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你也许觉得前一幅画更真实,更像一只真正的鸟。但设想一下,假如你心情不好,或者比较烦躁,也许看到第二幅画里的两只鸟,反而更容易抛开杂念,回归平静吧。

第二幅画选自传为南宋僧人法常的《水墨写生图》。《水墨写生图》描绘了许多日常事物,画得都很简单:

这是一只螃蟹,线条真够简单。不过呢,要是多看上两眼,你会觉得这小家伙的精神头还挺足。

至于萝卜茄子就更有意思了。白色的萝卜与紫色的茄子都用水墨来表现,显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地里的物产,盘中的菜肴,都是日常的东西,太过精细反而失去了真实,简简单单却能道出本质。

法常信仰佛教,所以喜欢用简约的笔法、简单的事物和简淡的风格打动观者。他的作品对日本禅画的影响很大,被当地寺院视为珍宝。

不过,简约风格的创始人并不是法常,而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位花鸟画宗师——徐熙。

徐熙是一位“处士”,也就是有才能但不愿做官的文人。他常常见到的是野花野鸟,而非宫里的奇花珍禽,所以作品风格朴素自然,清逸潇洒,有“徐熙野逸”的美誉。只可惜徐熙没有一幅可靠的作品流传至今,下面这幅《雪竹图》只是略具其风姿而已。

(传)徐熙《雪竹图》,五代,上海博物馆藏

虽然徐熙的真迹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风格流传到清代初年,孕育出一位花鸟画奇才,名叫朱耷。

朱耷《荷石水鸟图》,清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描绘了荷花、荷叶、水鸟和怪石。与这只小鸟相比,法常笔下的鸟儿恐怕都算得上精致吧!

但只要多看两眼,你会发现水鸟的模样其实勾勒得很清楚:它单脚站立在怪石上,另一只脚缩在肚子下面,鸟嘴、鸟眼、鸟身、鸟足虽然线条简单,可墨色的浓淡干湿充满了变化,独具情态。

怪石的模样也很有意思,上大下小,仿佛一推即倒,但又岿然不动。

事实上,整幅画的构图与怪石的样子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枝荷花直冲画面左上角,一片荷叶向左下方低垂,几乎与水鸟相接,整幅画便同样呈现出上大下小的布局,而水鸟恰好处于画面的重心,正是“画眼”所在。

这种上大下小的布局有什么妙处呢?还是从石头上找答案吧。

苏州留园岫云峰

中国古典园林喜欢用太湖石造景。石头如果上小下大,就会像金字塔那样,显得笨重厚实。如果上大下小,又有孔洞,就显得通通透透,轻巧灵秀。这也是《荷石水鸟图》给我们的感受。

朱耷本是明朝宗室,入清后被迫出家为僧。可想而知,他的酸涩心情没法用绚烂的色彩表达出来,自然更适合徐熙的简淡风格了。

事实上,无论是富贵风格还是简淡风格,都是中国花鸟画的重要类别,无所谓哪一种风格更加高明,只能看观者的心态更适合哪一种风格而已。

文/博小拙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王牌讲解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