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等發現治療亨廷頓病的小分子藥物候選物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謝欣、胡有洪與復旦大學教授魯伯壎等合作,發現 GPR52 的小分子拮抗劑對神經退行性病變亨廷頓病的潛在治療作用。

亨廷頓病(HD)與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氏病(PD)和肌萎縮側索硬化(ALS)並稱爲四大神經退行性疾病,又稱神經變性病(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該類疾病會隨着時間推移而惡化,進而導致神經元退行變性、死亡,嚴重影響中、老年人健康,目前尚無根本性治療手段。亨廷頓病是其中最主要的單基因遺傳病,影響着全球近萬分之一的人口,並有幾倍於此的人羣由於攜帶致病基因將會在中老年發病。由於遺傳圖景清晰,亨廷頓病也是神經變性病中重要的模式疾病。遺傳學證據表明,亨廷頓病主要由突變基因 HTT 所表達的突變 HTT 蛋白的神經毒性所導致,因此降低 HTT 蛋白水平是治療亨廷頓病極具前景的治療方法。

魯伯壎課題組發現一個 G 蛋白偶聯受體 GPR52 與亨廷頓病的發生發展存在密切聯繫,小鼠在體敲除 GPR52 基因可以顯著拯救亨廷頓病的相關表型,提示 GPR52 可能是潛在的 HD 治療新靶點。此前沒有任何關於 GPR52 特異性拮抗劑相關報道,上海藥物所謝欣課題組採用高通量篩選方法,獲得了特異性阻斷 GPR52 的小分子化合物 E7。該化合物在細胞、果蠅及小鼠模型上均可以有效降低 mHTT 水平,並有效拯救了 HD 相關表型,證明了靶向 GPR52 的小分子藥物對疾病的潛在治療作用。目前,上海藥物所胡有洪課題組已着手對發現的化合物進行優化改造,以期發現成藥性優良的 GPR52 拮抗劑。該研究發現已申請發明專利,還引起了國際藥企 Heptares 等的關注,並進入簽署合作協議階段。

相關研究成果以 Targeting GPR52 lowers mutant HTT levels and rescues Huntington’s disease-associated phenotypes 爲題發表在神經疾病領域期刊 Brain 上,復旦大學研究生宋海坤等和上海藥物所郭世猛(聯合培養研究生)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魯伯壎和謝欣爲共同通訊作者。著名神經科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 Aaron Gitler 爲該成果撰寫了專文評述。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復旦大學 - 上海藥物所聯合創新基金的資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