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州地坑院是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地方,地坑院的建築都已是國家級非遺,地坑院的很多傳統文化藝術頻臨失傳。1、悠久歷史中精髓文化肘猴戲,欣賞了最後的木偶戲傳人崔百藝一人一偶一舞臺的精彩表演。在這個僅有0.3平方米世界最小的舞臺,一人多角的藝術表演卻能容納“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態,給人帶來久遠的集體記憶。這種技藝傳承到現在的傳承人崔百藝手裏是第五代了,三門峽的肘猴戲和晉、陝、豫等地其它地方的布袋木偶不同之處,在於表演者並不用口含銅哨的方式,而是通過腹語來模仿各種人物及動物的語言。因爲表演運用到腹語方面的技藝,使得學習起來難度更大,木偶藝人老崔對肘猴戲的傳承也是成爲老崔的一種藝術鄉愁。

2、邂逅一場絢麗多彩的流星雨千年絕技“打鐵花”在地坑院碰撞出“鐵花火雨”,絢麗繽紛壯觀的場面猶如流星雨落在地坑院,讓人歎爲觀止。素有“民間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中華第一鐵花”的美譽。於2008年被國務院和文化部公佈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此流傳千年有深厚內涵的民俗文化需要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3、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爲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4、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以糖爲材料來進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製,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

在繪製造型時,由藝人用小湯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民間藝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鍵。當造型完成後,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剷起,粘上竹籤。

糖畫的題材有小說、戲曲人物、吉祥花果、飛禽、走獸、文字等的內容,以人物和動物的造型最爲有趣,若是側面的形象,便以線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則用糖料將其頭部堆成浮雕狀。由於糖料的流動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會出現雷同的造型。民間藝人在長期實踐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時根據操作的特點,在造型上多施以飽滿、勻稱的線條,從而形成了獨有的風格樣式,給人以美的享受。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地坑院的這些藝術瑰寶因種種原因頻臨失傳,到底該怎樣保護與拯救呢?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相關文章